菊花菌核病
名称:菊花菌核病
学名:Adelges laricis Vallot
类属:同翅目球蚜科
病源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μ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1、分布与危害
菌核病是菊花生产上重要病害,各栽培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2、形态特征
干母第1龄腹面前、中和后足基节有腺孔群,腺孔圆形,数量不等。有翅瘿蚜腹部背面第5节中侧蜡片愈合,第6节各蜡片均愈合。伪干母第1龄腹面中足和后足基节有蜡孔群,每一基节上两群,内外各一,蜡孔圆形,数量不等。触角第3节顶端毛长为该节宽的4.5倍。伪干母成虫腹部第1~6节无缘蜡孔组成的缘蜡片。
每2年完成1个生活周期。以从受精卵孵化出来的第1龄干母若虫在红皮云杉中下层小枝芽上越冬。5月上旬若虫开始取食,5月底云杉芽萌动,干母成熟,大量孤雌产卵。受害红皮云杉的新芽基部、针叶和主轴渐渐变形,卵孵化时即形成虫瘿。瘿表面常有1龄若虫,到6月中旬已渐增大。瘿端有嫩枝,瘿体一侧有闭合缝,外长针叶。7月末虫瘿开裂,老熟若虫爬出,在附近针叶上羽化,向兴安落叶松迁飞。孤雌产卵,8月中下旬孵化为第1龄伪干母,9月中旬开始越冬。次年4月下旬若虫开始取食,脱皮3次,5月初成熟为伪干母,开始孤雌产卵。5月下旬部分卵孵化发育为有翅性母,向红皮云杉迁飞。6月初孤雌产卵,上旬孵化为雌、雄性蚜,7月初雌性蚜产受精卵,8月初受精卵孵化为第1龄干母,9月初开始在红皮云杉芽上越冬,完成为时2年的生活周期。此外,在伪干母所产的卵中,有一部分孵化为停育型第1龄若虫,即以此越冬;另一部分孵化为进育型,继续发育成熟。孤雌卵生繁殖4代,然后以1或2龄若虫越冬。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深翻土地,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常用药剂多·硫、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异菌脲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作者:蓝妖
首发:https://www.ila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