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花谱 > 病虫害 > 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

编辑:花公子
发布时间:2022-09-06 17:32:12

名称:桃蛀果蛾

学名:Carposinaniponensis Walsingham

类属:鳞翅目 蛀果娥科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在国内发生较广泛,以华北、东北和西北较重.幼虫蛀蚀苹果、枣、山楂、桃、李、杏、海棠等果树,对仁果类为害多直入果心为害种子,并串食果肉排粪于其中,俗称“豆沙馅”。幼果受害多呈畸形“猴头”;对核果类和枣树为害,多于果核周围蛀食果肉,排粪于其中。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白至浅灰褐色,雌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榷虫体长5~6毫米,翅展13~15毫米,复眼红褐至深褐色,触角丝状,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近三角形的大斑,并有7簇黄褐色或蓝褐色的斜立鳞片,顶角显著,缘毛灰褐色。卵近椭圆形或桶形,初产时橙色,后渐变深红色,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卵壳具有不规则略呈椭圆形刻纹,端部环生2~3圈“Y”形外长物。老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腹部色淡,幼龄幼虫体为淡黄白色,无臀栉,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肥胖。蛹体长6.5~8.6毫米,初黄白后变黄褐色,羽化前为灰黑色,翅、足和触角部游离。茧分两种,羽化茧又称夏茧,纺锤形,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越冬茧扁圆形,直径约6毫米,高2~3毫米,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质地紧密。

3、发生规律

北方1年发生l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树干周围1米范围内3~6厘米以上土层中占绝大多数,在堆果场等处亦有部分越冬。越冬幼虫因地区、年份、寄主的不同出土期而有所不同,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时延续2个月,雨后土壤含水量达10%以上进入出土高峰,干旱推迟出土。越冬幼虫出土后在土石块或草根旁,1天即可作成夏茧并在其中化蛹,于7月上句陆续羽化,至9月上旬结束。羽化交尾后2~3天产卵,成虫昼伏夜出,无明显趋光性。卵孵化后多自果实中、下部蛀入果内,不食果皮,为害20~30天后老熟脱果,入土结冬茧越冬。

4、防治方法

(1)在越冬幼虫出土盛期,树冠下培土或覆盖地膜。防止幼虫出土及羽化为成虫。

(2)药剂处理土壤,用25%对硫磷微胶囊或辛硫磷微胶囊加水50倍均匀喷于树冠下,或上述药剂加水5倍拌250倍细土,将毒土均匀撒于树冠下,可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3)在幼虫出土前,于5月份进行果实套袋,减少其危害。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作者:蓝妖

首发:https://www.ila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