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
名称:菊花枯萎病
学名:Cinara pinea(Mordwiko)
类属:同翅目大蚜科
病源
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hrysanthemiSnyderetHansen称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絮状,菌丛背面浅紫色至紫色,个别白色。大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壁薄,两端尖,多具3个隔膜,少数4个或5个,3个隔膜的大小25-36×3.6-4.7(μm);小分生孢子生于单瓶梗或较短的分生孢子梗上,数量很多,肾形至椭圆形,l-2个细胞,大小6-14×2.7-3.6(μm);厚壁孢子球形至椭圆形,1-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个别串生。
1、分布与危害
枯萎病是药用植物菊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栽培区广泛分布,造成严重损失。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型大,赤黑至黑褐色;复眼黑色,突出于头侧;触角刚毛状,6节,第3节最长;无翅型均为雌性,体粗壮,腹部圆,其上散生黑色粒状突瘤,有时体上被有灰白色蜡粉;有翅型身体短棒状,体长2.6-3.1mm,全体黑褐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刚毛,足上尤多。腹末稍尖,翅膜质、透明,前翅近前缘有一宽黑带纹。卵黑色,长椭圆形,长1.8-2.0mm,宽1.0-1.2mm。若虫体态与无翅成虫相似。干母蚜胎生虫体浅棕褐色,体长约1.2mm,后渐变黑褐色。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在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传播,也可随病土借风吹往远处。病菌发育适温24-28℃,最高37℃,最低17℃。该菌只为害菊花,遇适宜发病条件病程2周即现死株。潮湿或水渍田易发病,特别雨后积水、高温阴雨、施氮肥过多、土壤偏酸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重病田与其他作物实行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宜排水的砂性土壤栽种;科学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及时剪除田间病枝,减少传染源。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国光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浇灌,或使用国光三抗(30%噁霉灵)水剂1000-1200倍液,国光根灵(70%敌磺钠)800-1000倍浇灌。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作者:蓝妖
首发:https://www.ila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