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花谱 > 病虫害 > 白扁豆锈病

白扁豆锈病

编辑:花公子
发布时间:2022-10-07 11:01:54

名称:白扁豆锈病

学名:Cinara pinea(Mordwiko)

类属:同翅目大蚜科

病源

Uromycesappendiculatus(Pers.)Ung.异名U.phaseoli(Pers.)Wint.称庞顶单胞锈,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系单主寄生菌。性孢子器丛生,浅黄色。锈孢子器丛生于叶背,杯状,大小2-3mm,包被白色,边缘破裂外翻,内、外壁上均生细瘤;锈孢子无色,也具小瘤,大小18-36×16-24(μm)。夏孢子堆黄褐色生在叶的两面,直径0.2-0.4mm,四周具残存的破裂表皮;复孢子淡黄褐色,卵形或椭圆形,有稀刺,大小20-30×18人22(μm),芽孔2个不明显。冬孢子堆黑褐色,冬孢子褐色,亚球形或广椭圆形,光滑,大小25-35×20-25(μm),柄不脱落,与孢子等长、无色。寄生在扁豆、菜豆、绿豆等植物上。

1、分布与危害

锈病是白扁豆生产中的常见病害,各地广泛发生,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型大,赤黑至黑褐色;复眼黑色,突出于头侧;触角刚毛状,6节,第3节最长;无翅型均为雌性,体粗壮,腹部圆,其上散生黑色粒状突瘤,有时体上被有灰白色蜡粉;有翅型身体短棒状,体长2.6-3.1mm,全体黑褐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刚毛,足上尤多。腹末稍尖,翅膜质、透明,前翅近前缘有一宽黑带纹。卵黑色,长椭圆形,长1.8-2.0mm,宽1.0-1.2mm。若虫体态与无翅成虫相似。干母蚜胎生虫体浅棕褐色,体长约1.2mm,后渐变黑褐色。

3、发生规律

南方该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辗转传播蔓延;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锈子腔阶段,产生的锈孢子侵染扁豆并形成疱状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进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扩大,深秋产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北方该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是叶面结露及叶面上的水滴是锈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先决条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适温15-24℃,10-30℃均可萌发,其中以16-22℃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85%潜育期约10天。扁豆进入开花结荚期,气温20℃以上,高湿,昼夜温差大及结露持续时间长易流行,苗期不发病,秋播扁豆及连作地发病重。南方一些地区春植常较秋植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重病田实行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必要时可采用育苗移栽避病;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除病残组织,减少来年菌源。

(4)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建议用20%国光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或12.5%烯唑醇可湿粉剂(国光黑杀)2000-2500倍,25%国光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用2次,间隔12-15天。注意:使用唑类药剂防治锈病时,幼嫩花木及草坪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不可加量和缩短间隔期使用,以免发生矮化效果。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作者:蓝妖

首发:https://www.ilan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