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花百科 >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编辑:席家瑶
发布时间:2023-12-25 10:52:50 阅读:0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草莓炭疽病常在多雨季节发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长、老残叶多、通风不畅的时候都容易发病,选用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炭洁)、氟硅唑咪鲜胺、戊唑醇等杀菌剂,同时配合代森联、代森锰锌、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偏保护性药剂一起使用,治病的同时防病。

草莓炭疽病发病原因

草莓炭疽病常在多雨季节发生,雨后形成积水,排水不及时容易导致病菌迅速繁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老残叶多、通风不畅的时候都容易发病。

草莓炭疽病症状表现

草莓育苗期以及定植后容易感染炭疽病,结果期很少出现,其主要危害茎、叶柄、叶片、托叶、花瓣、花萼和果实。

草莓株叶受害最为明显,会形成局部病斑,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茎、叶柄、叶片染病,刚开始的时候出现黑色溃疡状病斑,稍凹陷,当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慢慢扩大成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

草莓炭疽病治疗

草莓炭疽病适合选用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炭洁)、氟硅唑咪鲜胺、戊唑醇等杀菌剂,同时配合代森联、代森锰锌、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偏保护性药剂一起使用,治病的同时防病,草莓炭疽病不易恢复,要及时修剪枯死的部分。

草莓炭疽病防治方法

1、育苗期预防病害措施:草莓种植的时候要控制好密度,施肥不要过量过多,增强幼苗自身抵抗病害的能力。

2、定植时期预防用药:母株定植需要尽快移植,定植株距为50厘米,避免栽植过深,不能将心叶埋入土中,不然会引起烂芽,定植后冲施青枯立克加地力旺,后期养护可用速净、大蒜油、沃丰素、有机硅兑水,定期喷雾。

3、加强水肥的管理:维持土壤的湿润,但是不可出现积水,雨季做好排水的措施,平时施加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不可偏重氮肥,看到病虫叶需要及时摘掉,减少细菌滋染。

声明:本文 草莓炭疽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

知识拓展

草莓苗一亩地种多少棵

草莓苗一亩地种7000-1000棵.它的定值时间通常是在八月上旬到九月上中旬之间,不过具体的也要根据地区来定。如果是北方地区要稍微提前些。还要注意种植的方法,要避开中午的强光,在阴天或者下午进行定值。栽后要及时浇透定根水,并连续浇三四天,这样成活率才会更高。

草莓从幼苗到结果多久

草莓从幼苗到结果需要85天左右的时间,想要草莓快速结果,需要选择产量较高的早熟品种,再将草莓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进行催芽,然后即可将其撒在疏松肥沃的土壤里,而且要在土壤上搭建小拱棚,使草莓旺盛生长。

1、结果时间

草莓从幼苗到结果需要约85天的时间,其果实呈现红色,养殖草莓时,需要选择休眠期短、开花结果早且产量较高的品种,再将草莓种子包入纱布中,然后把纱布放入温水里浸泡一段时间,使草莓更易发芽。

2、土壤条件

草莓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养殖草莓时,需要为其提供排灌方便且透气性良好的砂质壤土,再往土壤中施加腐熟的农家肥、饼肥和硫酸钾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为草莓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3、种植方法

播种繁殖草莓时,需要将其种子均匀的撒播至土壤表面,再往上覆盖一层薄土,然后对土壤浇灌一次水分,有利于草莓快速发芽,而且要在土壤上搭建小拱棚,使环境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促进草莓旺盛生长。

4、养护方法

草莓是喜肥植物,养殖草莓时,需要在植株生长旺季,需要为其追施以磷钾为主的复合肥料,促进草莓快速结果,而且在草莓孕蕾期间,需要将其生长过多的花蕾摘掉,使营养集中供应给结果枝,提高草莓的产量。

关于草莓的知识

关于草莓的知识,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是真正的草莓原来是果实上黑色或白色的小点点,我们吃的草莓是播花粉后变大的地方。洗草莓要先洗再摘除蒂头,自然生长的草莓花果期每年一次,人工栽植的花果期一年两次。对人类有保健功效。

草莓的果实其实是有花托发育而成的,也就是说,大家看到的草莓上黑色或白色的小点点才是真正的草莓,我们吃的红色的饱满偏大的部位,并不是真正草莓果实,而是花托在传播花粉后变大的地方。

一般家庭内洗草莓,都是把草莓的蒂头先摘除掉,然后放在清水中洗净直接食用。其实这种方法不太科学。最好的洗法是先清洗再去掉蒂头。一来是避免营养流失,二是避免草莓上的杂质细菌从去掉蒂头的伤口跑进去。

自然生长的草莓花期在5~6月,果期在6~8月。人工栽植的大棚草莓每年开花结果两次,花期在11~12月以及5~6月,果期在1~3月以及6~8月。个头大的草莓不一定打了农药,但多半是大棚中人工催生的品种。

草莓除了口感好吃、营养价值丰富外,能够对于人体起到保健功效。丰富的胡萝卜素与维生素A可缓解夜盲症,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及消化,预防便秘、痔疮、肠胃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