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茎卷瓣兰
高茎卷瓣兰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学名
- Bulbophyllumelatum(Hook.f.)J.J.Smith
- 别名
- 无
- 科
- 兰科
- 属
- 石豆兰属
与高茎卷瓣兰相似植物
产地分布
产西藏南部(定结)。生于海拔24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分布于锡金、尼泊尔、印度东北部、越南。模式标本产于锡金。
形态特征
假鳞茎聚生,圆柱形,长约4厘米,中部粗约6毫米,上端变窄,顶生1枚叶,干后古铜色,具许多皱曲纵条纹。叶革质,长圆形,长约16厘米,宽2.2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人,基部收狭为长约2厘米的柄。花葶出自假鳞茎基部,直立,与叶约等长,伞形花序具多数花;花序柄粗约2毫米,被3—4鞘;花苞片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短;花暗黄色;中萼片卵形,长约1.3厘米,宽7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全缘,具3条脉;侧萼片狭披针形,比中萼片长约3倍,基部扭转而上侧边缘除中部以上外,彼此粘合,背面具细乳突,先端渐尖;花瓣斜卵状三角形,长约4毫米,先端急尖,边缘全缘,具1条脉;唇瓣肉质,卵状披针形,向外下弯,先端急尖,基部具凹槽,边缘全缘;蕊柱粗短,蕊柱翅在蕊柱中部稍向前伸展;蕊柱足向前弯曲,其分离部分长约5毫米;蕊柱齿纤细,稍钩状弯曲。
生长习惯
暂无
繁殖培育
暂无
园林用途
暂无
病虫害防治
暂无
-
无茎盆距兰
形态特征无茎盆距兰茎粗短,长1-2厘米,具3-5枚叶。叶二列,稍肉质或革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7-6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花序近伞形,1-4个,出自茎的基部侧旁,常具5-8朵花;花序柄粗壮,劲直,长1-2厘米,具2枚杯状鞘;花苞片
-
箭唇石豆兰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广东。形态特征多年生匍匐草本。根状茎纤细。假鳞茎散生于根状茎上,斜卵形,被膜质鞘,顶生1叶。叶纸质,卵状披针形或矩圆形,先端钝并具短尖。花葶生于根状茎上,纤细如发,基部被膜质鞘,顶生1朵小花。花紫红色。生长习惯
-
柄叶石豆兰
形态特征茎根状茎匍匐,粗约5毫米,多少被短鞘。根成束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近直立,不分枝。无假鳞茎。叶叶出自根状茎的节上,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7-13厘米,肉质,长圆形,长8-15厘米,中部宽约3厘米,先端钝并且稍凹入,基部具柄;叶柄近半
-
和社叉柱兰
形态特征植株高6-7厘米。根状茎呈茎状,肉质,绿色带褐色,向上斜升,长3-10厘米,具10-15节,无毛。茎直立,肉质,具2-5枚叶。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1.5-2.2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截形,膜质,全缘,无毛,有光泽但上面的颜色较暗,背面的颜色较淡,具柄
-
巴西木
形态特征巴西木为常绿乔木,高可达6m以上。叶簇生于茎顶,长40~90cm、宽6~10cm,宽线性,尖稍钝,弯曲成弓形;叶缘呈波状起伏,鲜绿色,平行脉,有光泽,近无叶柄。圆锥花序,花小,簇生,黄绿色,傍晚时分散发芳香。果实橘黄色。生长环境巴西木喜
-
赤唇石豆兰
产地分布产台湾(台东、台中一带)、广东西部(鼎湖山)、海南(三亚市、陵水、昌江)、广西(十万大山)、四川(峨眉山?)、云南南部(勐腊、勐海、沧源)。生于海拔100—1550米的林中树干上或沟谷岩石上。分布从喜马拉雅西北部经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日本(琉球群岛)、泰国
-
红铁树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粗状灌木。为庭院普遍栽培。分布范围自喜马拉雅山东部至我国和东印度群岛。广州栽培尚普遍。主要价值内伤咳血:干花3至5钱,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根)治大便下血:干根1至2两,猪瘦肉
-
报岁兰
基本信息别名:墨兰、建兰、国兰、拜岁兰学名:Cymbidiumsinense科属:兰科→兰属产地分布中国广东、福建及台湾等省,印度支那、日本、缅甸也有分布。形态特征根长而粗壮。假鳞茎椭
-
合蕊五味子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当年生枝褐色或变灰褐色,有银白色角质层。叶坚纸质,卵形、长圆状卵形或狭长圆状卵形,长7-11(17)厘米,宽2-3.5(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干时褐色,下面带苍白色,具疏离的胼胝质齿,有时近全缘,侧脉每边4
-
褐唇贝母兰
产地分布产尼泊尔(模式标本产地)、不丹、锡金和印度东北部,我国不产。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