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虫实
学名:CorispermumchinganicumIljin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
- 拉丁名
- Salsola brachiata Pall
- 别名
- 白木本猪毛菜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中央种子目
- 科
- 藜科
- 种
- 木本猪毛菜
- 亚科
- 螺胚亚科
- 族
- 猪毛菜族
- 属
- 猪毛菜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兴安虫实相似植物
学名:CorispermumchinganicumIljin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
藜科Chenopodiaceae
环胚亚科Cyclolobeae
虫实族Corispermeae
虫实属Corispermum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5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直径约2.5毫米,绿色或紫红色;由基部分枝,下部分枝较长,上升,上部分枝较短,斜展。叶条形,长2-5厘米,宽约2毫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渐狭,1脉。穗状花序顶生和侧生,细圆柱形,稍紧密,长(1.5)-4-5厘米,直径3-8毫米,通常约5毫米;苞片由披针形(少数花序基部的)至卵形和卵圆形,先端渐尖或骤尖,(1)-3脉,具较宽的膜质边缘。花被片3,近轴花被片1,宽椭圆形,顶端具不规则细齿,远轴2,小,近三角形,稀不存在;雄蕊5,稍超过花被片。果实矩圆状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4毫米,宽1.5-2毫米,顶端圆形,基部心形,背面凸起中央稍微压扁,腹面扁平,无毛;果核椭圆形,黄绿色或米黄色,光亮,有时具少数深褐色斑点;喙尖为喙长的1/3-1/4,粗短;果翅明显,浅黄色,不透明,全缘。花果期6-8月。
产地分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生于湖边沙丘,半固定沙丘或草原。分布于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模式标本采自蒙古贝尔湖一带。
植物图片:
-
挺枝拟大萼苔
种名:挺枝拟大萼苔学名:Cephaloziellastarkei(nee.)schiffn.别名:科:拟大萼苔科属:拟大萼苔属产地分布:产于贡山独龙江。分布于黑龙江、山东。日本、欧洲、北美洲也有。形态特征:
-
二药藻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我国产两种国外分布:本属七种,广布全球热带海滩。形态特征浅海生沉水草本。根茎匍匐,节间长2.5-3(-5)厘米;节生鳞片椭圆形,膜质,每节须根1-6条。直立茎短,基部常为残存叶鞘包围。叶互生;叶鞘长2-3厘米,扁筒形,初时抱茎
-
光果山茶
基本信息学名CamelliahenryanaCoh.St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侧膜胎座目Parietales山茶亚目
-
扇叶桦
学名:BetulahumilisSchrank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毛榉目Fagales桦木科Betulaceae
-
四回毛枝蕨
学名Leptorumohraquadripinnata(Hayata)H.Ito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蕨纲Filicopsida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idae真蕨目Eufilicales鳞毛蕨科
-
菜棕
形态特征:乔木状,单生,高9-18米甚至更高,直径约60厘米,常常被覆交叉状的叶基,浅裂成不规则的间断的裂缝,茎基常被密集的根所包围。叶为明显的具肋掌状叶,长达1.8米,具多数裂片(可达80片),长1.3-1.4米,裂片先端深2裂,具细条纹和明显的二级和三级脉,两面同色(绿色或黄
-
丝瓣剪秋罗
种名:丝瓣剪秋罗学名:LychnisWilfordii(Regel)Maxim.别名:科:石竹科属:剪秋罗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吉林国外分布:朝鲜、日本、俄罗斯
-
昌都无心菜
产地分布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东南部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紫斑竹
形态特征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厘米,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竿壁薄(2-5毫米);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七节至第十一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微较粗长。箨
-
长叶沙参
种中文名:长叶沙参种拉丁名:AdenophorabockianaDiels科中文名:桔梗科科拉丁名:Campanulaceae属中文名:沙参属属拉丁名:Adenophora国内分布:产四川西北部(松藩、汶川、理县、宝兴、天全、丹巴)海拔:3000-3300中国植物志:7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