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囊复叶耳蕨
背囊复叶耳蕨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Bromus angrenica Drob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科
- 亚科
- 早熟禾亚科
- 族
- 雀麦族
- 属
- 雀麦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背囊复叶耳蕨相似植物
学名Arachniodescavalerii(Christ)Ohwi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蕨纲Filicopsida
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idae
真蕨目Eufilicales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复叶耳蕨属Arachniodes
形态特征
植株高45厘米。叶柄下17-23厘米,粗约2毫米,禾秆色,基部疏被黑褐色、线形鳞片,向上光滑。叶片三角形,下15-20厘米,基部宽6.5-7厘米,渐尖头,基部近截形,二回羽状;羽片3-7对,互生,有柄,斜展,接近,基部一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基部宽3.5-5.5厘米,渐尖头,基部阔楔形,不对称,一回羽状;小羽片3-6对,互生,下部的有短柄,基部一对较大,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3.5厘米,宽1-2厘米,急尖头或钝头,基部圆楔形,不对称,边缘浅裂至深裂、裂片椭圆形,裂片顶端具有少数尖小齿。第二对羽片三角状披针形,下6-8厘米,基部宽2.5-5厘米,羽状;小羽片(或裂片)4-7基,互生,下都的有短柄,基部上侧一片略较大,卵形,长1.5-2厘米,宽1-1.2厘米,圆头,浅羽裂,边缘具有小锯齿;第三对羽片羽状或羽裂。叶干后革质,褐绿色,光滑,叶轴和羽轴羽面偶有1、2棕色、线形小鳞片。孢子囊群大,圆形,背生于柄脉上,每裂片基部1枚,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1行,并略近中脉,囊群盖棕色,厚膜质,全缘,脱落。
产地分布
特产于贵州。模式标本采自平伐(贵定)云雾山。
-
薄瓣节节菜
基本信息学名Rotalapentandra(Roxb.)Blatt.etHallb.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桃金娘目Myrtiflo
-
顶喙凤仙花
顶喙凤仙花基本信息学名ImpatienscomptaHook.f.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无患子目Sapindales
-
长喙唐松草
形态特征植株全部无毛。根状茎粗壮,下部密生粗须根。茎高45-65厘米,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较长柄,上部叶有短柄,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9.5-13厘米,宽达15厘米;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圆菱形或宽倒卵形,偶而椭圆形,长(1.4-)2-4厘米,宽(1.2-)2.5-4厘米
-
毛果酸藤子
毛果酸藤子基本信息学名EmbeliahenryiWalke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报春花目Primulales紫金牛科Myrsi
-
密叶小檗
密叶小檗种名:密叶小檗学名:risdavidiiAhrendt别名:科:小檗科属:小檗属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1米。老枝棕灰色,具条棱及黑色疣点,幼枝棕黄色,光滑无毛;茎刺细弱,三分叉,长
-
丝毛雀稗
形态特征:多年生。具短根状茎。秆丛生,高50-150厘米。叶鞘密生糙毛,鞘口具长柔毛;叶舌长3-5毫米;叶片长15-30厘米,宽5-15毫米,无毛或基部生毛。总状花序10-20枚,长8-15厘米,组成长20-40厘米的大型总状圆锥花序。小穗卵形,顶端尖,长2-3毫米,稍带紫色,边
-
水珠草
基本信息学名CircaealutetianaL.别名露珠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桃金娘目Myrt
-
中华花荵
植物学史观察了遍及我国东北、西北、华北以至西南的各地标本,可以看到花荵的个体变异比较明显。正因如此,前人曾将欧、亚广布的花荵划分为若干个地理的或生态的种、亚种、变种,他们大致是依据花序的类型为聚伞圆锥花序或伞房花序,花萼裂片顶端钝或锐尖,花冠大小或裂片边缘有无缘毛,植株各部被
-
柳叶钝果寄生
种名:柳叶钝果寄生学名:Taxillusdelavayi(VanTiegh.)Danser别名:科:桑寄生科属:钝果寄生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西部、广西国外分布:缅甸、越南北部。形态特
-
聚生穗序薹草
产地分布产我国台湾。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