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叶凤尾藓
卷叶凤尾藓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学名
- Fissidenscristatuswils.exmitt.
- 别名
- 无
- 科
- 凤尾藓科
- 属
- 凤尾藓属
与卷叶凤尾藓相似植物
产地分布
分布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北非,欧洲.北美,巴布亚新几内亚.
形态特征
植物体绿色至带褐色。茎单一,罕有分枝,连叶高10-50mm,宽3.5-5mm;无腋生透明结节;茎中轴明显分化。叶13-58对,排列较紧密;最下部的叶细小;中部以上各叶远比最下部叶为大,披针形,长3.2-3.5mm,宽0.7-0.8mm,干时明显卷曲,先端急尖至狭急尖;背翅基部圆形至略下延;鞘部为叶全长的3/5一2/3,对称至稍不对称;叶边在近先端外有不规则的牙齿,其余各处具细圆齿至锯齿;由3一5列厚壁而平滑的细胞构成一条厚度为1层(罕为2层)细胞的浅色边缘,此浅色边缘在前翅和背翅远比在鞘部明显;中肋粗壮,及顶;前翅和背翅细胞通常圆状六边形,罕为椭圆状卵圆形,长10-11μm,不透明,前翅厚1层细胞,偶为厚2层细胞;鞘部细胞与前翅和背翅细胞相似,但乳头状突起较少。叶生雌雄异株。雄株细小,长约lmm,生于雌株叶的鞘部。雌器苞腋生。雌苞叶远大于茎叶,卵圆状披针形,长1-1.3mm。颈卵器长约300tcm。蒴柄侧生,长5-8mm,平滑。孢蒴稍倾斜,不对称;蒴壶长0.8-1.4mm;蒴壁细胞四方形至长圆形,纵壁较厚,横壁较薄。蒴齿长0.5-0.6mm。蒴盖具长喙,长约1.6mm。蒴帽钟状,长约1.6mm。
生长习惯
常生于林中溪谷边湿石上,亦偶生于树干和土上。
繁殖培育
暂无
园林用途
暂无
病虫害防治
暂无
-
短柄凤尾藓
产地分布分布中国。产地四川:江北,陈邦杰5157(同模式标本JENICH)。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黄绿色至褐色,稀疏丛生,茎直立,单一。能育茎连叶高3.3-4.5mm,宽约0.75mm;腋生透明结节不明显;茎中轴不分化。叶排列紧密,最下部叶极细小
-
南京凤尾藓
产地分布中国,朝鲜,日本本种的主要特征在于叶细胞,尤其是鞘部细胞角隅具透明的珠状疣。此特征容易与近缘种鳞叶凤尾藓(F.taxifolius)相区别。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至中等大小,紧密丛生。茎单一或具少数分枝,连叶高5-lOmm,宽2.3-3.l
-
直叶凤尾藓
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紧密丛生。能育茎高约1.5mm,连叶宽0.8mm,具叶3对。不育茎连叶高1--4mm,宽0.6-lmm,具叶4-16对。腋生透明结节稍分化。中轴不分化。能育茎的上部叶及雌苞叶远大于下部叶,线状披针形,长0.5-1.4mm,宽0.15-2mm,先端狭急尖;不
-
急尖凤尾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格氏凤尾藓
产地分布产地陕西:Kuan-tou-sanVI.1894Giraldis.n.(Conomitriumtenerrimum的模式标本)。著者未见本种标本。其模式标本可能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柏林。以上的形态特征描述是根据Mueller(1896)对本种的原始记载翻译而成。
-
暖地凤尾藓
产地分布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加罗林群岛,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茎单一,连叶高2.4-3.7mm,宽1.8-2mm,腋生透明结节不明显,中轴不分化。叶4-7对,上部叶长1.2-2m
-
延叶凤尾藓
形态特征植物体中等大小至较大,深绿色,坚挺。茎单一或分枝,连叶高12-35mm,宽3-3.3mm;具腋生透明结节,但较小而不透明;茎皮部细胞小而厚壁,中轴不分化。叶20-24对,排列紧密,最基部叶细小;中部以上各叶远较基部叶为大,狭披针形,长1.6一2.3mm,宽0.3mm急
-
多形凤尾藓
产地分布分布中国,日本,缅甸,印度。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黄绿色。能育茎通常单一。连叶高约3.3mm,宽1.3mm;腋生透明结节不明显;茎中轴不分化。叶5-9对,下部叶小,鳞片状,疏散排列;上部叶远大于下部呈,紧密排列,长圆状卵圆形,长0.65-
-
粗厚凤尾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植物体具典型两列扁平形排列的叶片,凤尾藓属色泽翠绿或暗绿色,高约0.5~10厘米。叶卵披针形或阔刀形,具背翅及前翅,抱茎;蒴柄细弱。孢蒴卵形或长椭圆形。蒴齿单层,齿片16个,2瓣状深裂,红棕色,具粗条纹及密横脊。蒴盖圆锥形,
-
异形凤尾藓
形态特征植物体无腋生透明结节;茎中轴分化。叶15-53对,最基部叶小,上部叶远较下部叶为大,排列较紧密;中部以上各叶狭披针形,长3.1-3.7mm,宽0.7-0.8mm,干时明显卷曲,先端狭急尖;背翅基部圆形,罕为短下延;鞘部为叶全长的1/2-3/5,对称至稍不对称;叶尖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