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地胆草
假地胆草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Zanonia indica Linn.
- 别名
- 山菊花,疏花百日草,疏花百日菊,五色梅野菊花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木兰纲
- 亚纲
- 菊亚纲
- 目
- 菊目
- 科
- 葫芦科
- 种
- 翅子瓜
- 亚科
- 紫菀亚科
- 族
- 向日葵族
- 属
- 翅子瓜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假地胆草相似植物
假地胆草假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spicatus)为菊科地胆草属的植物。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台湾岛、非洲、马来西亚、美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等地,多生在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60-100厘米。茎直立基部径3-10毫米,有分枝,具条纹,被疏硬毛或近无毛。叶近无柄,稍抱茎,全缘或具疏锯齿,侧脉8-11对,上面粗糙,被疏糙毛或近无毛,具腺点,下面特别脉上被糙毛,具密腺点,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匙形,长7-20厘米,宽1-5厘米,基部渐狭,顶端稍钝或短尖,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长2.5-11.5厘米,宽0.5-1.5厘米,两端渐狭;头状花序1-6个聚集成团球状,束生于茎枝上端叶腋,无花序梗,作长顶生的穗状花序排列;总苞长圆形,长10-12毫米,宽约4毫米;总苞片椭圆状长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长10毫米,宽2毫米,暗绿色,具1条凸出的中肋,具腺点;花冠近管状,白色,长7毫米,上部有5个披针形的裂片,檐部渐狭成细管;瘦果线状长圆形,长约6毫米,具10条肋,被密绒毛,肋间有腺点;冠毛长4毫米,少数,不等长,具2条顶端常扭曲的长刚毛。
生长分布
原产美洲热带及非洲,在台湾和广东有归化。也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生长习性
生长于草地。
-
粉质花马兜铃
学名:Aristolochiatranssecta(Chatterjee)C.Y.WuexS.M.Hw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马兜铃目Ari
-
长叶毛鳞苔
毛磷苔属是苔属的一种,所有物中包括长叶毛鳞苔,东亚毛鳞苔,琉球毛鳞苔,毛鳞苔属,棕红毛鳞苔。属中文名:毛鳞苔属属拼音名:maolintaishu属拉丁名:Thysananthus所有物种:长叶毛鳞苔东亚毛鳞苔琉球毛鳞苔毛鳞苔属棕红毛鳞苔
-
毛木防己
种名:毛木防己学名:Cocculusorbiculatus(Linn.)DC.var.mollis(Wall.exHook.f.etThoms.)Hara别名:科:防己科属:木防己属产地分布:产于四川西昌一带和南川、云南南部
-
矮石斛
学名:DendrobiumbellatulumRolfe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mae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hido
-
短头唇柱苣苔
短头唇柱苣苔基本信息学名ChiritabrachystigmaW.T.W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
-
耧斗花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4-6月,果熟期5-7月。株高50-70厘米。茎直立,二回三出复叶,蓝绿色(与许多蕨类植物叶形相似)。花冠漏斗状、下垂,花瓣5枚,通常深蓝紫色或白色,栽培品种有粉红、黄等色;萼片5,与花瓣同色。蓇葖果深褐色。生长环境
-
蒲圻贝母
种名:蒲圻贝母学名:FritillariapuqiensisG.D.YuetG.Y.Chen别名:科:百合科属:贝母属产地分布:湖北东南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生长习性:低
-
稀叶珠蕨
产地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形态特征:根状茎横走,有稀疏的棕色披针形鳞片。叶薄草质,二型,营养叶的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二次羽状分裂,裂片倒卵形。生长习性:喜温暖,耐高寒。在海拔2000-4000米
-
黑鳞复叶耳蕨
黑鳞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nigrospinosa(Ching)Ching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蕨纲Filicopsida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idae真蕨目Eufilicales鳞
-
贡山槭
贡山槭基本信息学名AcerkungshanenseFangetC.Y.Ch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无患子目Sapind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