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花兰
独花兰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类型
- 草本类
与独花兰相似植物
独花兰,稀有种。陆生直立草本。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和四川等地部分海拔400至1500米阴坡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下潮湿的沟边、山谷岩壁下。优良的野生花卉,假鳞茎是治疗疮毒与蛇伤的良药,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独花兰形态特征茎
假鳞茎近椭圆形或宽卵球形,长1,5—2.5厘米,宽1—2厘米,肉质,近淡黄白色,有2节,被膜质鞘。
叶
叶1枚,宽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6.5—11.5厘米,宽5—8.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形,背面紫红色;叶柄长3.5—8厘米。
花
花葶长10—17厘米,紫色,具2枚鞘;鞘膜质,下部抱茎,长3—4厘米;花苞片小,凋落;花梗和子房长7––9毫米;花大,白色而带肉红色或淡紫色晕,唇瓣有紫红色斑点;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7—3.3厘米,宽7––9毫米,先端钝,有5––7脉;侧萼片稍斜歪;花瓣狭倒卵状披针形,略斜歪,长2.5—3厘米,宽1.2—1.4厘米,先端钝,具7脉;唇瓣略短于花瓣,3裂,基部有距;侧裂片直立,斜卵状三角形,较大,宽1—1.3厘米;中裂片平展,宽倒卵状方形,先端和上部边缘具不规则波状缺刻;唇盘上在两枚侧裂片之间具5枚褶片状附属物;距角状,稍弯曲,长2––2.3厘米,基部宽7––10毫米,向末端渐狭,末端钝;蕊柱长1.8––2.1厘米,两侧有宽翅。
生长习性
喜云雾多,湿度大,气温低的气候类型;年降雨量1500-1700mm,常生于潮湿沟边,山谷岩壁下丘陵山地的黄壤中,常绿阔叶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独花兰是自交亲和、但需昆虫传粉的异交种,主要生长于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较隐蔽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下(陈心启等,1999)。
通常情况下,独花兰于9月中下旬地下鳞茎萌动并开始展叶(单叶),保持这个状态度过冬季,次年3月中下旬开花。花期约3–4周,至4月中、下旬花谢,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叶片逐渐枯死。此时如果独花兰已经受粉、结实,其花葶和果实继续发育,到8月底果实成熟、散播。独花兰种子数量众多、细小如尘。开花期间群落内的林木尚未完全展叶,郁闭度较低,其鲜艳的花在群落内很显眼,对吸引传粉者有重要作用。
分布范围产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巫山、北川、广元、巴中、茂汶)。生于疏林下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上或沿山谷荫蔽的地方;海拔400–––1100(––1800)米。模式标本采自江苏。
栽培技术试用培养基种子繁殖或组织培养法繁殖。独花兰是多年生球茎植物,球径2—3公分。种子繁殖比较困难、一般采用分株法。独花兰喜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ph值一般在4.5至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独花兰夏天休眠,冬季生长,年生长期在8个月左右。9月萌芽展叶,同时抽出花葶,次年3至4月开花,花瓣有红和紫白色等,花色艳丽。独花兰耐阴又防寒,适应家庭和室内培养,其植株矮小即开花。可作水旱及微型盆景的花草点缀。
栽植方法
家庭种养独花兰一般采用4份腐叶土,3份黄壤,2份山灰,份河沙拌均即可。独花兰花谢后,于5月中上旬植株逐渐枯萎,这时要注意不要浇水过多,但也不能过于干燥,浇水过多易于腐烂,过于干燥又不利于以后生长,应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休眠期置于背风阴凉处。待9至10月苗芽出土后施一次土杂肥。平时施一些腐熟的饼水或鱼杂水忌追无机肥料,冬季适当加强光照。春季开出您理想的鲜花。
繁殖方法
地下茎是独花兰植物体另一重要营养器官。通常当每苗具有3个或两苗共有5个假鳞茎时,植株始开花。这种特性也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足够多假鳞茎是植株达到有性生殖阶段的标志;二是较多假鳞茎能储存较多营养物质,可供有性生殖之用。凡抽葶开花植株的地下茎最下一个假鳞茎在花谢后均呈萎缩坏死状,这很可能是由于所储存的营养物已为开花过程所用。因此,地下茎的发育对独花兰有性生殖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两苗共有同一地下茎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地下茎具有无性繁殖作用。
然而,独花兰地下茎在繁殖上的重要性可能恰恰与其在现代人类胁迫条件下生存的脆弱性有关。其地下茎是一种药材资源。其体积越大和假鳞茎数越多,则越有采掘价值;而且因为个体较大,被采掘者发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独花兰的采掘风险会随着地下茎的增大而增加。采掘风险的增加则相应地使成功繁殖的机会下降。如果有性生殖提早到个体较小和只有一个假鳞茎的阶段,成功完成其有性生殖的可能性将增加,因为在该阶段植株的采掘风险较低。由此可见,独花兰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开花与较大营养体的关联在现代人类胁迫条件下已变成影响其生存的脆弱点之一。
在开花座果期,花葶相继表现出中止生长和逻辑斯谛生长模式,可能有两方面的适应意义。第一,在开花期花葶中止生长有利于资源配置于花器生长和开花过程。这种现象同时也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花葶高度可能并不对其传粉受精作用有关键影响。
-
北美红栎
形态特征北美红栎是落叶乔木,树型高大,成年树干高达18-30米,胸径90厘米,冠幅可达15米。幼树呈金字塔状,树形为卵圆形;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形逐渐变为圆形至圆锥形。树干笔直,树冠匀称宽大,树枝条直立,嫩枝呈绿色或红棕色,第二年转变为灰色。叶柄长2.5-5.0厘
-
矮酸脚杆
矮酸脚杆基本信息学名MedinillananaS.Y.Hu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桃金娘目Myrtiflorae野牡丹
-
苇状雀麦
形态特征:一年生。秆高大粗壮,高达成50厘米,径粗6毫米。叶鞘无毛;叶舌棕色,长约3毫米;叶片长30-40厘米,宽10-20毫米,顶端渐尖,平滑。圆锥花序大型,长20-30厘米;分枝4-8枚,生于主轴各节,中部以上有2-3次小枝,平滑无毛;小穗柄长于小穗;小穗含5-7小花,长约1
-
野木瓜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茎绿色,具线纹,老茎皮厚,粗糙,浅灰褐色,纵裂。掌状复叶有小叶5-7片;叶柄长5-10厘米;小叶革质,长圆形、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9(1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略加厚,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嫩时常密布更线
-
委陵菜
委陵菜基本信息中药名:委陵菜We委陵菜ilingcai出处:《救荒本草》。学名:HerbaPotentillaeChinensis(英)ChineseCinquefoilHerb异名:翻白菜(《救荒本草》),根
-
绒毛剪股颖
绒毛剪股颖(拉丁学名:AgrostiscaninaVevetbentgrass),禾本科、剪股颖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品种全称:绒毛剪股颖品种又称:AgrostiscaninaVevetbentgrass品种简介原产欧洲,现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引种栽培。
-
光里白
入药部位根茎。性味微苦、涩,凉。功效行气,止血,接骨。主治用于胃脘胀痛,跌打骨折,鼻衄。相关配伍1、治胃痛:光里白15g,香附12g。煎服。
-
膜稃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秆高大粗壮,具多数节,下部长匍匐地面,节上轮生多数须根;直立部分高达1米,直径6-10毫米,具海绵质髓部,无毛。叶鞘长8-12厘米,稍短于节间,鞘节褐色,具短毛;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质地较厚,长30-40厘米,宽约2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近圆
-
长柱唇柱苣苔
长柱唇柱苣苔基本信息学名ChiritalongistylaW.T.W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苦苣
-
长叶白齿藓
长叶党参长叶党参(Codonopsislanceolata)学名:Codonopsislanceolata别名:羊乳、奶参、女薯、山海螺科属:桔梗科党参属产地:原产东亚与中亚。我国华南、西南与东北均有分布。肉质直根,不规则圆锥形至纺锤形。缠绕茎,短而分枝,具白色乳汁。叶互生,狭卵形。叶片菱形至狭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