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红花
藏红花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科
- 菊科
- 种
- 雏菊
- 类型
- 草本类
与藏红花相似植物
西红花,别名:藏红花、番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的多年生花卉,也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是西南亚原生种,最早由希腊人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及中亚等地,明朝时传入中国,《本草纲目》将它列入药物之类,中国浙江等地有种植。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大的生理活性,其柱头在亚洲和欧洲作为药用,有镇静、祛痰、解痉作用,用于胃病、调经、麻疹、发热、黄胆、肝脾肿大等的治疗。
形态特征
球茎扁圆球形,直径约3厘米,外有黄褐色的膜质包被。叶基生,9-15枚,条形,灰绿色,长15-20厘米,宽2-3毫米,边缘反卷;叶丛基部包有4-5片膜质的鞘状叶。
藏红花花茎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蓝色、红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径2.5-3厘米;花被裂片6,2轮排列,内、外轮花被裂片皆为倒卵形,顶端钝,长4-5厘米;雄蕊直立,长2.5厘米,花药黄色,顶端尖,略弯曲;花柱橙红色,长约4厘米,上部3分枝,分枝弯曲而下垂,柱头略扁,顶端楔形,有浅齿,较雄蕊长,子房狭纺锤形。蒴果椭圆形,长约3厘米。花柱及柱头供药用,即藏红花。
完整的柱头呈线形,先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呈尾状,先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枝。长约2.5cm,直径约1.5mm。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微有光泽。体轻,质松软,干燥后质脆易断。
番红花柱头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剌激性,味微苦。
味道: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以身长,色紫红,滋润而有光泽,黄色花柱少,味辛凉者为佳。
生长环境
藏红花番红花为秋植球根花卉,番红花原产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喜马拉雅山,后引入欧洲。喜冷凉湿润和半阴环境,较耐寒,宜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球茎夏季休眠,秋季发根、萌叶。10月下旬开花,花朵日开夜闭。
以球茎繁殖为主。成熟球茎有多个主、侧芽,花后从叶丛基部膨大形成新球茎。每年8-9月将新球茎挖出栽种,当年可开花。种子繁殖需栽培3-4年才能开花。
3分布情况
原产欧洲南部,中国各地常见栽培。一般认为番红花原产于地中海地区、小亚细亚和伊朗。在伊朗和克什米尔有栽种,并认为由蒙古远征军传入中国。曾记载于中国的《本草纲目》(1552—1578)。早期主要栽培中心是西利西亚和小亚细亚。约961年阿拉伯人将其栽种于西班牙。10世纪一本英格兰的医书中有记载。后来在西欧消失,直至十字军又将其重新引入,在许多时期,番红花贵于同重量的黄金,今天仍是世界上最贵重的香料。现主要种植于西班牙、法国、西西里岛、意大利亚平宁山脉以及伊朗和克什米尔。
藏红花4品种分类
中文名称番红花;拉丁文名Crocussativus.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目;鸢尾科;番红花属;番红花种。
-
岩生棱子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全体无毛。根暗褐色,圆锥形,根颈部密被暗褐色残存叶鞘。茎直立,单一或有少数分枝。基生叶及下部茎生叶有长柄,叶柄扁平,柄基逐渐扩张成鞘状抱茎,长达8-18厘米;叶片轮廓卵形,长3-5厘米,宽1.5-3厘米,2-3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3-5对
-
美唇光萼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称杆树
称杆树基本信息学名Maesaramentacea(Roxb.)A.DC.别名冷饭果(云南)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报春花目Prim
-
光紫薇
基本信息学名Lagerstroemiaglabra(Koehne)Koehne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桃金娘目Myrtiflorae
-
狭叶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形态特征:落叶矮小灌木,高约30厘米。枝紫褐色,幼枝暗绿色,具稀疏黑色疣点,无毛;茎刺单生,三分叉,偶有五分叉,与枝同色,长6-12毫米。叶厚纸质,狭倒卵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先端急尖,或近圆形,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叶脉
-
舌叶紫菀
基本信息学名AsterlingulatusFranch.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
-
水银竹
种名:水银竹学名:Indocalamussinicus(Hance)nakai别名:科:禾本科属:箬竹属产地分布:产香港、广东(阳江)、海南(保亭县吊罗山)等地。模式标本采自香港。形态特征:竿高1
-
长刺钩萼草
长刺钩萼草基本信息学名NotochaetelongiaristataC.Y.WuetH.W.Li别名长刺钩萼(植物分类学报10卷2期)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
-
山西岩蕨
形态特征叶簇生;柄长1-3厘米,粗约1毫米,禾秆,叶柄顶端或中部以上具倾斜的关节,疏被节状毛及少数披针形小鳞片,以后脱落;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5-6厘米,中部宽8-1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二回羽裂;羽片12-14对,下部的对生,向上的近对生或互生,无柄,疏离,下部两对
-
披针鳞果星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约10厘米。根状茎长而攀援,粗约1.5毫米,密被红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疏生,近二型;能育叶柄长约1厘米,披针形,长达9厘米,基部变宽,阔楔形,渐尖头,全缘;不育叶片通常较短,基部较宽,圆楔形,柄长3-4厘米,干后厚纸质,暗绿色。主脉两面隆起,小脉不显。孢子囊群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