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二形凤尾藓
华东二形凤尾藓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Alpinia chinensis (Retz.) Rosc.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芭蕉目
- 科
- 姜科
- 种
- 华山姜
- 亚科
- 姜亚科
- 族
- 姜族
- 属
- 山姜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华东二形凤尾藓相似植物
华东二形凤尾藓种名:华东二形凤尾藓
学名:Fissidensgeminiflorusdoz.etmolk.var.nagasakinus(besch.)iwats.
别名:
科:凤尾藓科
属:凤尾藓属
产地分布:
江苏:宜兴,浙江:普陀山;雁荡山,台湾:台北县,福建:永春,南平,云南:贡山县,广东:始兴县,海南:尖峰岭
形态特征:
植物体中等大小至较大,绿色至深绿色。茎甸甸,单一或分枝,连叶高8-42mm,宽2.7-3.lmm;略具腋生透明结节;茎中轴不分化。叶16-52对,通常排列疏松,干时卷曲;下部叶常腐烂;中部以上各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8-2.5mm宽0.3-0.4mm。急尖:背翎基部楔形,罕为圆形,明显下延;鞘部为叶长的1/2-2/3,对称至稍不对称;叶边具锯齿;中肋粗壮,及顶,中肋两侧各有一列较大、不规则的四方形至长方形、平滑而略透明的细胞;前翅和背翅细胞四方形至圆状六边形,长7-13μm,细胞壁稍厚,具乳头状突起,不透明;鞘部细胞与前翅和背翅细胞相似,但较大,壁较厚,乳头状突起较不明显;除靠近中肋处外,前翅、背翅和鞘部均为1层细胞厚。雌雄异株。雌器苞芽状,腋生。雌苞叶高度分化。颈卵器长284-355μm。
生长习性:
常生于常绿阔叶林下湿石上。
繁殖培育:
园林用途:
-
黄头凤仙花
黄头凤仙花种名:黄头凤仙花学名:ImpatiensxanthocephalaW.W.Smith别名:科:凤仙花科属:凤仙花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四川西南部形态特征:一年生柔弱草本,高
-
多茎野豌豆
入药部位全草。性味味辛,性平。归经归肝经。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黄疸型肝炎,白带,鼻衄,热疟,阴囊湿疹。相
-
巨魁杜鹃
巨魁杜鹃基本信息学名RhododendrongrandeWight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杜鹃花目Ericales杜鹃花科Eric
-
多苞藤春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广西西部和云南西南部国外分布:越南形态特征小乔木,高5米;树皮灰白色;枝条嫩时被短柔毛,老渐无毛,有皮孔。叶纸质,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时长圆状椭圆形,长4.5-11.5厘米,宽2-4.5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除中脉外
-
四川金粟兰
多年生草木,高40-60cm。叶无柄,倒卵形或菱形。花白色,苞片三角形,雄蕊分离或近分离,雌蕊无花柱。四川金粟兰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5-70厘米;根状茎粗壮,黄褐色,直径5-7毫米,生多数稍粗的须根;茎直立,较粗壮,单生或数个丛生,有4-5个明显的节,下部节上对生2片鳞状叶。
-
假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2.5米。老枝棕灰色,幼枝棕黄色,明显具槽棱,无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6-20毫米,腹面具槽。叶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6厘米,宽8-16毫米,先端钝尖,具1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有
-
毛毡草
毛毡草(学名:Blumeahieracifolia(D.Don)DC)别称臭草、鹅掌风、走马风。草本,花期12月一翌年4月。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或低山灌丛中。广泛分布于亚洲其他地区。毛毡草具药用价值。毛毡草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大武山新木姜子
学名NeolitseadaibuensisKamikoti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樟科Lauraceae
-
黔合耳菊
基本信息学名Synotisguizhouensis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
-
蒙古沙地蒿
蒙古沙地蒿基本信息学名ArtemisiaklementzeKrasch.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