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地被植物 > 小囊耳叶苔

小囊耳叶苔

编辑:公西次文发布时间:2021-02-21 10:33:55

小囊耳叶苔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拉丁名
Woodsia sinica Ching
别名
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
蕨类植物门
蕨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真蕨目
岩蕨科
肾蕨
亚科
鸡蛋花亚科
珍珠菜族
岩蕨属
类型
地被类

与小囊耳叶苔相似植物

基本信息

种中文名:小囊耳叶苔

种拉丁名:Frullaniainopinataverd.

科中文名:耳叶苔科

科拼音名:eryetaike

科拉丁名:Frullaniaceae

属中文名:耳叶苔属

基本简介

小囊耳叶苔,植物体为茎叶体,多革质或柔薄,紫黑色或暗绿色,有时略具光泽。茎不规则分枝,或不规则疏羽状分枝,长可达10厘米以上。叶3列,侧叶覆瓦状蔽前式排列,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叶尖圆钝或少数种类具锐尖而向腹面卷曲;腹瓣呈盔状或囊状,多与茎平行生长。腹叶多圆形,上部浅裂,或全缘。叶细胞圆卵形,薄壁,或具三角体及胞壁中部球状加厚,少数种类分化有橙黄色油胞。雌雄同株或异株。染色体数n=8或9。本属分11亚属约7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9亚属已发现70余种,主要见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多在潮湿林内附生于树干或岩面,甚至悬挂枝梢或附生叶面。

耳叶苔属与细鳞苔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接近,通过耳叶苔科的毛耳苔属相联系。耳叶苔属植物含有倍半萜烯类化学成分,易引起皮肤过敏。最早的耳叶苔属植物的化石,发现于苏联波罗的海的第三纪琥珀结晶中

相关植物
  • 万寿菊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细条棱,分枝向上平展。叶羽状分裂,长5-10厘米,宽4-8厘米,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上部叶裂片的齿端有长细芒;沿叶缘有少数腺体。头状花序单生,径5-8厘米,花序梗顶端棍棒状膨大;总苞长1.8-2厘米,宽

  • 维纳斯捕蝇草

    形态特征维纳斯捕蝇草是一种生在卡罗莱纳州南北沿岸沙地捕蝇草(图1)的食虫植物。其花朵直接从根部生长出来,而花柄则从玫瑰状的花瓣中央直接伸出。花柄高度约一英尺(30厘米),周围包覆着成串的平头白色花朵。每片叶子都由两片由中脉相连的圆裂片组成。每片裂片的外刃则布满流苏般的毛须。每

  • 番仔林投

    产地分布原产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大洋洲,中国形态特征株高3-5m,成株丛生状,茎细直,长高后易弯斜。叶线形,全缘,无柄,细长下垂状,浓绿富光泽。生长习惯耐阴,耐强光。成株开花呈绿白色,顶生,浆果橙黄色。

  • 绸缎藤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除成长的叶上面和花瓣内面无毛外,全株密被金黄色或亮棕色丝质长柔毛及茸毛;卷须成对。叶革质,圆形,直径9-11.5厘米,基部深心形,先端分裂达叶长的1/2或过之,罅口极狭以致两裂片内侧平行且近接连,嫩叶时略覆叠,裂片先端急尖或钝,上面除脉上略被微毛外余无毛,下

  • 刺子莞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本种分布甚广,广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台湾。国外分布:分布于亚、非、澳三洲的热带地区。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生长习惯山坡路旁草丛中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

  • 翠竹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水田碎米荠

    种名:水田碎米荠学名:Cardaminelyratescrip别名:科:十字花科属:碎米荠属产地分布:我国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地区形态特征:十字花科,茎高30~60cm,直立,生长

  • 细枝补血草

    细枝补血草基本信息学名Limoniumtenellum(Turcz.)Kuntze别名纤叶匙叶草(饲用植物)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 西藏委陵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细圆柱形,有须根。花茎直立,上升或铺散,高6-35厘米,被稀疏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3出复叶,连叶柄长4-8厘米,叶柄被稀疏柔毛和腺毛,或脱落几无毛;小叶无柄或有短柄,小叶片倒卵形,宽椭圆形或呈扇形,顶端圆钝

  • 窄叶火棘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多枝刺,小枝密被灰黄色绒毛,老枝紫褐色,绒毛逐渐减少。叶片窄长圆形至倒披针状长圆形,长1.5-5厘米,宽4-8毫米,先端圆钝而有短尖或微凹,基部楔形,叶边全缘,微向下卷,上面初时有灰色绒毛,逐渐脱落,暗绿色,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柄密被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