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叶苔
中华耳叶苔是叶苔科叶苔属的一种植物,产于丽江。生于3500米林下树枝上。分布于陕西、甘肃、黑龙江、河南、四川、湖南等省山地林区,中国特有种。
- 拉丁名
- Sphagnum magellanicum Brid
- 别名
- /.
- 门
- 苔藓植物门
- 纲
- 苔纲
- 亚纲
- 石竹亚纲
- 目
- 叶苔
- 科
- 叶苔
- 种
- 中华耳叶苔
- 亚科
- 贝叶棕亚科
- 族
- 贝叶棕族
- 属
- 叶苔
- 类型
- 地被类
与中华耳叶苔相似植物
生境产地
产于丽江。生于3500米林下树枝上。分布于陕西、甘肃、黑龙江、河南、四川、湖南等省山地林区,中国特有种。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科学分类
纲:石竹亚纲
藻苔纲Takakiopsida
泥炭藓纲Sphagnopsida
黑藓纲Andreaeopsida
黑真藓纲Andreaeobryopsida
金发藓纲Polytrichopsida
藓纲Bryopsida
起源演化
关于苔藓植物的来源问题,尚无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起源于绿藻,其理由为:含有相同的光合作用色素;相同的贮藏淀粉;精子均具有2条等长的顶生鞭毛;孢子萌发时所形成的原丝体,与丝藻也很相似;绿藻的卵囊与精子囊的构造可与苔藓植物的颈卵器和精子器相比拟。
另一种观点是由裸蕨类植物退化而来,裸蕨类出现于志留纪,而苔藓植物出现于泥盆纪中期,要比裸蕨晚数千万年。从进化顺序上说,它们很可能起源于同一祖先。但是,上述两种观点至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由于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依附在配子体上,但配子体构造简单,没有真正的根,没有输导组织,喜欢荫湿,在有性生殖时,必须借助于水,因而在陆地上难于进一步适应和发展,这都表明它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生长习性
苔藓不适宜在阴暗处生长,它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最主要的是喜欢潮湿环境,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养护期间,应给予一定的光亮,每天喷水多次,(依空气湿度而定)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另外,就是温度,不可低于22℃,最好保持在25℃以上,才会生长良好。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最大的种类也只有数十厘米,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
-
叶苔
产地分布产于新疆形态特征植物体大,长达2厘米,宽1.5-2毫米,交织丛生,深绿色或褐绿色。茎匍匐,粗0.15-0.2毫米,先端上升,不规则分枝,分枝发出于侧叶叶腋,假根淡褐色,透明,密生于茎腹面。叶片2列,侧叶斜生,蔽后式,舌形,先端圆钝,长1
-
剪叶苔
产地分布产于贡山独龙江、丽江、高黎贡山、维西。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贵州、江西、西藏、福建、台湾、广西。日本、欧洲、北美洲也有。形态特征长达10厘米,直径2毫米,分枝直立,延长呈鞭状。叶片蔽前式,覆瓦状,排列,2裂达3/4—4/
-
尼泊尔耳叶苔
产地分布产于寻甸、碧江、贡山、丽江、福贡、维西、鹤庆、漾濞、中甸、德钦、大理、永平、剑川,绿春、屏边、元阳、红河、金平、昆明、禄劝、新平、景东、腾冲、保山、沧源。生于1600—3000米林下树皮、树干、岩面上。分布于陕西、四川、安徽、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西藏、台湾等
-
长叶叶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直立管口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卵叶圆叶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格氏剪叶苔
产地分布产于贡山独龙江、丽江玉龙山、大理苍山、禄劝。分布于福建、陕西。不丹也有。形态特征叶片稀疏排列,湿时偏曲,叶横生茎上,基部下延,长1—1.4毫米,宽0.5—0.6毫米,1/2—3/5两裂,裂口锐角狭窄,裂片狭长,先端渐尖;假中肋基部细胞4
-
毛耳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拟鞭枝管口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卵叶叶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