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齿泥炭藓
白齿泥炭藓,(Sphagnumgirgensohniiruss).属于泥炭藓科,泥炭藓属。
- 拉丁名
- Sphagnum girgensohnii russ.
- 别名
- /.
- 门
- 苔藓植物门
- 纲
- 藓纲
- 亚纲
- 石竹亚纲
- 目
- 曲尾藓目
- 科
- 泥炭藓科
- 种
- 中华白齿藓
- 亚科
- 贝叶棕亚科
- 族
- 贝叶棕族
- 属
- 泥炭藓属
- 类型
- 地被类
与白齿泥炭藓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枝及茎纤细而硬挺,多呈黄绿或灰绿色,或带淡棕色,无光泽。茎皮部具3—4层大形无色细胞,有时为2—3层,每个表皮细胞具2—3个大圆孔;中轴黄色。茎叶呈短阔舌形或剑头形,有的稍长而上部稍狭,长0.9—1.14毫米,阔0.75—0.9毫米,先端钝圆而阔,顶部细胞消蚀而裂成不规则粗齿边;分化边缘上狭,至中部突广延,中下部每边宽达叶宽度的1/3以上;无色细胞在中下部较狭,上部者呈阔菱形,多少有些分隔,一般无纹孔。枝丛3—5,强枝2—3,倾立,渐尖或一向弯曲,有的短而急尖。枝叶呈覆瓦状紧密排列,呈卵状披针形,长1—1.3毫米,宽0.5—0.75毫米,干时挺立;无色细胞腹面上部具大而圆形无边的中央孔,常具假纤维分隔,背面具小前角孔,或具角隅厚边小孔,稀在下部具半椭圆形成列对孔;绿色细胞在枝叶横切面观呈梯形,偏于叶片腹面,通常两面均裸露。雌雄异株,雄枝着生精子器部分呈球状,淡棕色,雄苞叶小而短宽;雌苞叶较大,长卵状舌形。孢子黄棕色,光滑,直径约30—33微米。
生长环境
对环境之适应性较强,故在高山及低海拔地均可生长,除常见于沼泽地与潮湿针叶林地外,在杜鹃灌丛下、竹林下、腐殖土上、塔头甸子上、潮湿之岩石上、沟边岩面薄土上均可见成大片之藓丛,本种在林地往往形成大面积高位沼泽。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尼泊尔、锡金、乌克兰、高加索、俄罗斯(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及萨哈林岛)、欧洲、北美洲以及格陵兰岛。
-
多枝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拟狭叶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小孔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狭叶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吕宋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耳叶偏叶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粗叶泥炭藓
产地分布产于新疆。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南)。形态特征植物体粗壮,黄绿色或棕绿色。茎皮部2-4层大形无色细胞,表皮带水孔;中轴黄色,或淡绿色,有时橙黄色。茎叶阔舌状,长1.5-1.7毫米,基部1-1.4毫米宽,先端圆钝,边缘分化成毛状;中下部无色
-
五列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广舌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泛声偏叶泥炭藓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