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全唇兰
学名:Myrmechisjaponica(Rchb.f.)Rolfe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
- 拉丁名
- Dracula simia (Luer) Luer
- 别名
- 猴脸兰花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微子目
- 目
- 微子目
- 科
- 兰科
- 种
- 猴面小龙兰
- 亚科
- 兰亚科
- 族
- 树兰族
- 属
- 小龙兰属
- 类型
- 花卉类
与日本全唇兰相似植物
学名:Myrmechisjaponica(Rchb.f.)Rolfe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微子目Microspermae
兰科Orchidaceae
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
鸟巢兰族Trib.Neottieae
斑叶兰亚族Subtrib.Goodyerinae
全唇兰属Myrmechis
形态特征:
植株高8-15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稍粗壮,直立,圆柱形,无毛,具数枚叶。叶小,疏生,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5-8毫米,宽5-7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钝,骤狭成柄;叶柄长4-5毫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长1.5-3厘米,被疏长柔毛;花序顶生,具1-3朵花;花苞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背面疏被长柔毛,边缘具睫毛,短于子房;子房圆柱形,扭转,被疏长柔毛,连花梗长8-9毫米;花白色,不甚张开,花被片薄;萼片白色或背面有时带粉红色,卵状披针形,近等长,长6毫米,先端稍尖,具1脉;中萼片凹陷呈舟状,宽2.3毫米,与花瓣下部的大半部分粘合呈兜状;侧萼片稍偏斜,宽2.3毫米,基部围抱唇瓣;花瓣白色,卵状长圆形,不斜歪,长6毫米,宽2.3毫米,近顶部收狭,先端钝,近直的,具1脉,两侧几等宽;唇瓣位于下方,白色,呈T字形,长7毫米,基部稍扩大且凹陷呈囊状,其囊内两侧各具1枚四方形、肉质、顶部钝的胼胝体,中部收狭成短的、无细乳突的爪,前部明显扩大成横长方形或近倒三角形的片,片不裂,宽3-3.5毫米,或顶部中间略凹陷。花期7-8月。
产地分布:
产福建(崇安武夷山)、四川(汶川)、云南西北部、西藏(林芝)。生于海拔800-26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地上或岩石上苔藓丛中。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种提示:
本种与细全唇兰M.gracilis(Bl.)Bl.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花瓣为狭长圆形,斜歪,前部骤狭且向上弯曲;唇瓣基部囊内胼胝体前部凹陷呈2齿裂。故不赞同应绍舜先生(S.S.Ying)(1990年)将本种归并入后者,而处理作异名。
植物图片:
-
鞭叶耳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10-20厘米。根茎直立,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6厘米,基部直径1-2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密生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边缘有齿,下部边缘为卷曲的纤毛状;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狭,基部略狭,一回羽状;羽
-
短颖草
产地分布产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在日本及北美东部也有分布。形态特征多年生。具短根茎。秆单生或成疏丛,直立,高60-100厘米,具6-7节。叶鞘微有毛或无毛,但其边缘均具纤毛,短于节间;叶舌膜质,长2-5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常呈啮蚀状;叶片线状披
-
峦大紫珠
峦大紫珠基本信息学名CallicarparandaiensisHay.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马鞭草科
-
显著马先蒿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云南西北部(怒江澜沧江分水岭德钦)与西藏昌都专区东南部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18厘米,干时变黑,全体密被灰白色短绒毛。根茎粗壮,粗者径达十余毫米,多少木质化,或细长肉质,简有分枝,长可达10厘米以土;根颈之端有残余
-
多芒莠竹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秆细弱。多节,下部节上生根并向上分枝,高30-60厘米,直径约1毫米,无毛或被微毛。叶鞘长1-5厘米,边缘具纤毛,鞘口生柔毛;叶舌短,长0.2-0.5毫米,背面生纤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宽3-6毫米,两面无毛,边缘微粗糙。总状花序长3-6厘米,3
-
中华复叶耳蕨
中华复叶耳蕨学名Arachniodeschinensis(Rosenst.)Ching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蕨纲Filicopsida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idae真蕨目Eufilicales鳞
-
广州鼠尾粟
种名:广州鼠尾粟学名:SSporobolushanceiRendle别名:科:禾本科属:鼠尾粟属产地分布:产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形态特征:多年生。秆直立,丛生,细弱,高10-50厘米,光滑
-
水鳖
别名水白、水苏、芣菜、马尿花、水旋覆、油灼灼、白苹。入药部位全草。性味味苦,性寒。功效清热利湿。主治用于湿热带下。相关配伍
-
毛簕竹
种名:毛簕竹学名:BambusadissimulatorMcClurevar.hispidaMcclure别名:科:禾本科属:簕竹属产地分布:产广东。形态特征:本变种的特征在于竿的节和节间以及竿箨
-
光苞刺头菊
光苞刺头菊基础信息学名Cousinialeiocephala(Rgl.)Juz.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