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蕨类植物 > 掌叶线蕨

掌叶线蕨

编辑:东门涅娜发布时间:2021-02-24 14:40:00

掌叶线蕨(学名:Colysisdigitata(Baker)Ching)是水龙骨科,线蕨属中型,土生或附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5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暗褐色,根密生;鳞片披针形,盾状着生,边缘有小疏齿,叶远生,近二型;叶柄圆柱形,淡禾秆色,上面有狭沟,叶片通常为掌状深裂,裂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稍狭浅波状,侧脉纤细可见,叶纸质,淡绿色,干后绿褐色;孢子囊群线形,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生长在海拔50-1400米的林下或山谷溪边潮湿地方或岩石上。越南也有分布。

拉丁名
Colysis digitata (Baker) Ching
别名
石韦、一双剑、斩蛇剑
蕨类植物门
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真蕨目
水龙骨科
掌叶线蕨
亚科
星蕨亚科
木姜子族
线蕨属
类型
蕨类植物

与掌叶线蕨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掌叶线蕨中型,土生或附生。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3-5毫米,暗褐色,密生鳞片,只具星散的厚壁组织,根密生;鳞片披针形,长3.73(1.5-6.6)毫米,宽0.9(0.2-1.7)毫米,长宽比4.14(2.93-5.75),顶端长渐尖而呈纤毛状,基部近圆形或近心脏形而有浅耳,盾状着生,边缘有小疏齿,黑褐色,有虹色光泽。

叶远生,相距1-3厘米,近二型;叶柄长20-30厘米,圆柱形,粗1.5-2.5毫米,淡禾秆色,上面有狭沟,基部有关节并被鳞片;叶片通常为掌状深裂,有时为2-3裂或单叶,长与宽约10-18厘米,基部截形或很少短下延;裂片3-5片,披针形,长10-16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稍狭,边缘有软骨质的边,全缘而呈浅波状,缺刻一般呈弧形;侧脉纤细而略可见,相距3-5毫米,斜向上,曲折,在每对侧脉间有两行伸长的网眼,内藏小脉短促,通常单一而呈钩状,一般指向主脉;叶纸质,淡绿色,干后绿褐色;不育叶与能育叶同形,但叶柄较短而有翅,裂片略较阔。

孢子囊群线形,斜向上,平行,相距约3毫米,在每对侧脉间各排列成一行,从近主脉处几达叶缘。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大小为(22.5-47.5)31微米x41(32.5-52.5)微米。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15-1/3。周壁表面具球形颗粒和明显的缺刻状刺。刺表面有粗糙的颗粒状物质。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50-1400米的林下或山谷溪边潮湿地方或岩石上。

掌叶线蕨是典型的耐阴、喜温湿的观赏物种,可适应较大的温度幅度,但是低于15℃的低温会严重抑制生长甚至幼叶的萌发,其生长适宜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最低65%以上,最佳湿度80%以上。室内栽培时需要保持空气流通,调节湿度。光照强度在300lux-1200lux之间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分布范围

掌叶线蕨原产热带地区,中国分布于广东(茂名、阳春、阳江、郁南、珠海)、广西(博白、苍梧、岑溪、龙州、罗城、蒙山、那坡、宁明、容县、三江、玉林)、海南(白沙、保亭、昌江、儋州、东方、尖峰岭、乐东、临高、陵水、琼海、琼中、三亚、通什、屯昌、万宁、文昌)、四川、重庆、贵州(平塘、黎平)和云南(河口、麻栗坡、屏边)等省区。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繁殖方法

营养繁殖是掌叶线蕨繁殖最简易便捷的方式,根状茎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两个月左右即可进行切段繁殖,切段长度5厘米左右,一般应带有3-4片叶,为减少水分蒸腾,促进不定芽的萌发和生长,应剪去老叶。

栽培技术

自然情况下,掌叶线蕨通常生长在林下或山谷溪边潮湿的岩石上,因此人工栽培时,掌叶线蕨对栽培基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更好的生长,加快根茎伸长量,提高繁殖系数,一般采用基质为:碎陶片(蛭石)+腐殖土,在花盆内先垫置1/2的碎陶片(蛭石),将植株放置于碎陶片(蛭石)上,然后扶稳植株,往盆内均匀添加疏松的腐殖土,厚度以盖过根茎1厘米-2厘米为宜。注意为防止栽培基质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基质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这种方法具有透气性、保水性好,植物生长速度快的优点。缺点是每次喷淋之后,土壤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添加腐殖土。

病虫防治

掌叶线蕨病虫害发生较少,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褐斑病。

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呈水渍状圆形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在25℃,湿度为80%-90%时,蔓延迅速。该病以预防为主,在新叶形成的梅雨季节和高温高湿季节应喷药预防。发病初期可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防治。

褐斑病又叫叶斑病或叶枯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小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发现有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同时剪除并集中焚烧染病枝叶。喷药保护可采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防治。

主要虫害是蜗牛及福寿螺,蜗牛及福寿螺喜欢啃食蕨类植物幼叶,蜗牛喜阴湿,干热时昼伏夜出,如遇雨天,则昼夜活动产生危害,干旱或气候不良时,分泌黏液形成蜡状膜将口封住,隐蔽起来不活动,干旱过后又恢复活动。

防治方法:

选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烂树叶等用生石灰除虫,清洁栽培场所周围的沟渠并施撒生石灰,除掉杂草,以减少蜗牛的草生。

人工捕捉成贝和幼贝。

撒施8%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

主要价值

掌叶线蕨是一种新型的观赏蕨类植物,叶形独特,终年常绿,养护简单。既可土生也可附生,可盆栽置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做庭院绿化,或成片种于假山或水池边。

相关植物
  • 金顶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15-18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基部阔卵状,粗筛孔大而透明,多边形,等直径,具长芒状尖头,边缘具粗长刺,褐棕色。叶近生;叶柄长2-3厘米,禾秆色;叶片披针形,长6-13厘米,通常下部1/3处为最宽,约6-18毫米,钝尖头,基部楔形,下延,边缘平直

  • 欧亚多足蕨

    形态特征: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约3-4毫米,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4-5毫米,膜质,淡棕色,顶端渐尖,边缘有细齿。叶近生;叶柄长约5-10厘米,禾秆色,光滑无毛;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0-20厘米,宽约5-7厘米,羽状深裂或羽状全裂,顶端短尾尖;侧生裂片12-1

  • 东北多足蕨

    形态特征: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约2-3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暗棕色,长约3-4毫米,顶端渐尖,边缘具疏齿。叶远生或近生;叶柄长约5-8厘米,禾秆色,光滑无毛;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0-20厘米,宽3-5厘米,羽状深裂或基部为羽状全裂,顶端羽裂渐尖或尾尖;侧生裂

  • 汇生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15-2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2-4毫米,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深棕色,渐尖头,长方形网眼,边缘具锯齿。叶远生;叶柄长1.5-2.5厘米,禾秆色或棕色;叶片狭长披针形,长15-25厘米,中部或略近下部1/3处为最宽,达1.5-1.8厘米,向上近1/3处突然狭缩

  • 高山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15-37厘米。根状茎横走,粗壮,密被披针形鳞片;鳞片大部分网眼褐色不透明,细胞壁加厚,胞腔很小,边缘具无色透明的狭边,边缘呈齿蚀状,基部阔卵形,先端短渐尖头,老时脱落而使根状茎裸露出淡蓝白色。叶远生或近生;叶柄长短不一,从几无柄至长3厘米,禾秆色,有鳞片疏生;叶

  • 百华山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5-14厘米。根状茎短促而斜升,密被披针形鳞片;鳞片中部不透明,深棕色,仅边缘1一2行细胞透明。叶簇生;几无柄;叶片似匙状或倒披针形,长3-7厘米,宽4-6.4毫米,基部渐狭下延,先端急尖头或钝圆头,干后淡黄色或灰绿色,纸质。主脉上下均隆起,小脉不见。孢子囊群圆

  • 矛叶瘤蕨

    形态特征: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约5-8毫米,肉质,黑褐色,被脱落的鳞片;鳞片卵形,长2-2.5毫米,基部浅心形,顶端钝圆,盾状着生,黑褐色,具粗网孔。叶远生;叶柄长4.5-7厘米,粗约1毫米,纤细,褐色,有浅沟;叶片单叶不分裂,长约10-12厘米,宽约2-2.2厘米,中

  • 黑鳞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黑色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3-12厘米,粗约2毫米,禾秆色;叶片卵状披针形,下部1/3处为最宽,达2-5厘米,上急变狭,有较长的尾端,向下突然变狭并下延,长20-35厘米,干后呈灰绿色,近软革质,上下两面光滑无毛。主脉上下均明显

  • 隐柄尖嘴蕨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而横卧,疏被褐色有齿的披针形鳞片。叶近簇生;几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基部渐变狭并长下延几到叶柄基部着生处,上部突然急剧收缩成线形而着生孢子囊群,不育部分长20-30厘米,宽3-5厘米,能育部分长6-30厘米,宽2-3毫米,在基部不狭缩,具有

  • 中华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5-25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叶近生。叶柄长1.5-3厘米,禾秆色;叶片狭长披针形,最宽在下部1/3处,约1-2厘米,在上部1/3以上突然狭缩而聚生孢子囊群,长尾头,下部狭缩并下延,长约15-30厘米,干后淡灰色或淡绿色,纸质或厚纸质,两面均无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