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蕨类植物 > 宽羽毛蕨

宽羽毛蕨

编辑:徐欢篆发布时间:2021-02-24 14:41:54

宽羽毛蕨(学名:Cyclosoruslatipinnus)为金星蕨科毛蕨属下的一个种。生溪边或山谷石缝中,海拔30-320米。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及菲律宾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拉丁名
Cyclosorus latipinnus
别名
石韦、一双剑、斩蛇剑
蕨类植物门
薄囊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水龙骨目
金星蕨科
冕宁毛蕨
亚科
星蕨亚科
毛蕨族
毛蕨属
类型
蕨类植物

与宽羽毛蕨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宽羽毛蕨(Cyclosoruslatipinnus)小型植物,高20-25厘米。根状茎短,横卧或斜升,先端及叶柄基部疏被鳞片;鳞片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渐尖头,深棕色。叶簇生;叶柄长5-6厘米,粗1米,淡禾秆色,疏生短柔毛;叶片长15-22厘米,中部宽5-8厘米,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基部略变狭,二回羽裂;侧生羽片4-6对(间或只有2对)几无柄,近对生。斜展(或基部的对生,略斜向下),相距1.5-2厘米,下部2-3对略缩短,基部一对成三角状耳形,长仅1厘米,中部羽片长3-5厘米,中部以上最宽,约1厘米左右,披针形,短渐尖头,基部近圆截形或阔楔形,对称,边缘浅裂不到1/3,形成三角形粗大锯齿,短尖头;顶生羽片特长,约11厘米,基部宽2-2.5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为不等的圆楔形,柄长5-8毫米,深羽裂达2/3-1/2;裂片15-18对,三角状披针形,急尖头,彼此密接。叶脉两面清晰,侧脉在顶生羽片的裂片上7-9对,平展,基部一对出自主脉基部以上,其顶端交结成三角形网眼,并自交结点伸向缺刻下的透明膜质联线,第二对侧脉伸达缺刻,第三对伸达缺刻稍上处的叶边;侧生羽片上的侧脉仅3-4对,基部一对出自远离主脉基部以上,以致其先端交结成梯状三角形网眼,第二对起侧脉图式和顶生羽片相同。叶纸质,干后绿色,上面近光滑,下面沿叶轴、羽轴及主脉有一二短柔毛及橙红色的球形腺体,脉间疏生极短柔毛。孢子囊群圆形,通常仅生于基部一对侧脉的近先端,彼此接近,成熟时往往汇合,或生于第二对侧脉中部以上,在羽轴两侧各排成1-2列,但在顶生羽片上每裂片约3对;囊群盖小,厚膜质,深棕色,上面密生短柔毛,宿存。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30-320米溪边或山谷石缝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浙江(苍南)、福建(南平、福州)、广东(广州,白云山)、香港、海南(万宁)、广西(陵乐、大明山、南宁)及贵州南部。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及菲律宾均有分布。

物种命名

秦仁昌(1938)组合了Cyclosorussubpubescens(Bl.),并将C.latipinnus和C.jaculosus列为该种的异名。根据Holttum的研究,这个种的基名AspidiumsubpubescensBl.(1828)标本有若干类型,var.B.是大型植株,var.C.是小型植株,后者和Aspidiummollevar.latipinnumBenth(1861)相似,在Fl.Malesianaser.2,1(5):1981中,他组合了Christellasubpubescens(Bl.)作为Aspidiummollevar.latipinnus的合法名,并排除了C.jaculosus(Christ)H.Ito作为它的异名。1994年出版的台湾植物志第二版以Cyclosorussubpubescens(Bl.)Ching作为AspidiumjaculosusChrist(1909)的合法名。鉴于C.subpubescens所代表的植物的多型性,作者未见该种的模式,按照标本室现有标本的特征,本志暂时分别采用C.latipinnus和C.jaculosus两种,而C.sub-pubescens分别作为该二种的异名的一部分。

相关植物
  • 中华齿状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36-52厘米。根状茎短而横卧,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短硬毛及少数鳞片;鳞片褐棕色,披针形。叶簇生;叶柄长17-32厘米,淡禾秆色,疏被短硬毛;叶片长19-26厘米,中部宽14厘米,长圆形,顶部突然收缩,尾状,基部略变狭,二回羽裂;侧生羽片7对,无柄

  • 三都毛蕨

    形态特征叶脉两面可见,侧脉斜上,每裂片6-7对,基部一对出自主脉基部以上,远离羽轴,顶端交结成梯状三角形网眼,并自交结点向缺刻伸出一条外行小脉和第二对及第三对的上侧一脉连接,第三对的下侧一脉和第四对侧脉伸到缺刻下的透明膜质联线,其余侧脉伸到缺刻以上的叶边。生长

  • 多耳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1.3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5毫米,褐色,近光滑。叶远生,相距5厘米;叶柄长20厘米,基部粗4毫米,和根茎同色,有一二深棕色的披针形鳞片和锈黄色针状密毛,向上渐变为枯禾秆色,被灰白色短毛;叶片长1.1米,中部宽20厘米,倒披针形,渐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二回羽裂;

  • 沙坪坝毛蕨

    形态特征叶簇生;叶柄长18厘米,粗2毫米,棕禾秆色,基部向上到叶轴疏被短针毛及柔毛;叶片长37厘米,中部宽约15厘米,阔披针形,顶部渐尖,基部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约20对,无柄,下部3-4对对生或近对生,平展或斜向下,向下逐渐缩短,基部一对长2厘米,中部羽片互生,斜向上,长

  • 狭叶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28-43厘米。根状茎直立,先端连同叶柄,基部被污褐色的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4-8厘米,粗2.5毫米,基部以上直达叶轴灰褐色,密被短毛;叶片长24-35厘米,中部宽5-6厘米,倒披针形,渐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5对左右,无柄,下部6-8对向

  • 光盖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30-40厘米。根状茎细长,横走,黑褐色,先端密被深棕色、披针形、有缘毛的鳞片。叶近生;叶柄长6-10厘米,粗1.5毫米,禾秆色,基部疏被鳞片,向上光滑;叶片长20-30厘米,中部宽7-10厘米,披针形至长圆披针形,顶部尾状渐尖并羽裂,基部渐狭缩,二回羽状浅裂,

  • 同羽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70-8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3.5毫米,深褐色,先端和叶柄基部疏被棕色的披针形鳞片。叶二列远生;叶柄长约12厘米,基部粗2.5-3毫米,褐色,遍被为柔毛;叶片长60厘米左右,中部宽约18厘米,长圆披针形,急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约25对,下部8

  • 心祁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约90厘米。根状茎未见。叶柄长约50厘米,基部粗约3毫米,褐禾秆色,无毛;叶片长40厘米,基部宽23厘米,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变狭,二回羽裂;羽片约20余对,平展,无柄,互生,相距1.5-2厘米,中部羽片长11厘米,基部宽1-1.2厘米,向上渐变狭,先端

  • 黑叶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90厘米。根状茎短而横卧。叶远生;叶柄长45厘米,基部粗约4毫米,褐色,向上渐变为禾秆色,无毛;叶片和叶柄等长,中部宽8厘米,长圆披针形,渐尖头,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18-20对,具极短柄,斜上,下部1-2对略缩短,近对生,基部一对长8-9厘米,宽1.5-

  • 拟渐尖毛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50-5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顶端疏被鳞片;鳞片棕色,披针形,先端渐变狭,光滑。叶远生,叶柄长25厘米,粗2毫米,禾秆色,基部以上光滑;叶片长25厘米,中部宽15厘米,长圆形,尾状渐尖头,基部不变狭,二回羽裂;羽片约15对,互生,平展,下部的长7-9厘米,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