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星蕨
形态特征附生,植株高30-10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顶部被鳞片;鳞片棕褐色,卵状三角形,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有疏齿,筛孔较
- 拉丁名
- Microsorumfortunei(T.Moore)Ching
- 别名
- 大叶骨牌草、七星剑、旋鸡尾
- 门
- 蕨类植物门
- 纲
- 薄囊蕨纲
- 亚纲
- 薄囊蕨亚纲
- 目
- 水龙骨目
- 科
- 水龙骨科
- 种
- 江南星蕨
- 亚科
- 瓦韦亚科
- 族
- 毛蕨族
- 属
- 星蕨属
- 类型
- 蕨类植物
与江南星蕨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附生,植株高30-10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顶部被鳞片;鳞片棕褐色,卵状三角形,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有疏齿,筛孔较密,盾状着生,易脱落。叶远生,相距1.5厘米;叶柄长5-20厘米,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基部疏被鳞片,向上近光滑;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5-60厘米,宽1.5-7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下延于叶柄并形成狭翅,全缘,有软骨质的边;中脉两面明显隆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略可见,内藏小脉分叉;叶厚纸质,下面淡绿色或灰绿色,两面无毛,幼时下面沿中脉两侧偶有极少数鳞片。孢子囊群大,圆形,沿中脉两侧排列成较整齐的一行或有时为不规则的两行,靠近中脉。孢子豆形,周壁具不规则褶皱。
江南星蕨,多年生草本,是水龙科骨星蕨属植物,高25-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淡绿色,项部有鳞片,鳞片卵圆状披针形,有疏齿。叶远生;叶柄长3-15厘米,基部疏生鳞片;叶片带状披针形,渐尖头,向基部渐狭,下延,长20-60厘米,宽1.5-5厘米,厚纸质,全缘,有软骨质边,无明显侧脉,网眼中内藏小脉分叉。孢子囊群大,着生在靠近主脉两侧,排列成1行或不整齐的2行;无盖。气微,味微苦。与同属星颜十分相似,叶脉清晰,密生小孢子群囊。形态独特,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适合盆栽欣赏。
生长环境
野外多生于海拔200-1800m的山坡林下、溪谷边树干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环境,畏强光和寒冷,好肥,要求土壤肥沃硫松排水性好。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产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平利、西乡)和甘肃(文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海南、广西等地。
国外分布:马来西亚、不丹、缅甸、越南也有分布.命名来源:《海南植物志》
主要价值
中国植物志:6(2):219
繁殖方式:孢子
来源:水龙骨科星蕨属植物江南星蕨,以全草和根状茎入药。
采摘与储藏: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淡、微苦,凉。
归经:归经肝;脾;心;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敷于患处。虚寒者慎服。
药用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肾炎、疔疮
药用主治: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气管炎、黄疸、小儿惊风、肺痨咳嗽、风湿性关节炎、淋症、尿路结石、痢疾、白带、蛇虫咬伤、无名肿毒、疔毒痈疽、外伤出血、热淋;小便不利;赤白带下;痢疾;咳血;衄血;痔疮出血;瘰疬结核;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风湿疼痛;跌打骨折。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医药
【傈僳药】打俄捏则:全草治风湿骨痛,尿路感染,黄疸,支气管炎,哮喘,腹泻与痢疾《怒江药》。大叶骨排草:带根状茎全株治黄疸,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核,风湿关节炎,咳血,吐血,便血,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滇省志》。【仫佬药】黑八低:根、茎治肾炎《桂药编》。【苗药】千把刀:全草祛风,活血,解热,利尿《湘蓝考》。【土家药】七星剑,七星风尾草,旋鸡尾,肺心草:根茎或全草用于“冷气癌”(胃寒疼痛),支气管哮喘,肺寒咳嗽,风湿疼痛,淋症,痢疾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
化学成分
江南星蕨全草含三萜化合物:9(11)-羊齿烯[fern-9(11)-ene],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乙酸酯(24-methylenecycloartanylacetate)和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24-methylenecycloartanone);还含尿嘧啶(uracil),尿甙(uridine)以及马栗树皮素-3-羧酸(3-carboxyesculetin)。体外试验对钩端螺旋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药材名:
七星剑、片草、瓦苇、福氏星蕨、七星凤尾草、大叶骨排草
中文科名:
水龙骨
拉丁科名:
Polypodiaceae
中文属名:
水龙骨
拉丁属名:
Microsorium
中文种名:
江南星蕨
拉丁种名:
MicrosoriumfortuneiMooreChing
药用部位:
全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淡绿色,项部有鳞片,鳞片卵圆状披针形,有疏齿。叶远生;叶柄长3–15厘米,基部疏生鳞片;叶片带状披针形,渐尖头,向基部渐狭,下延,长20–60厘米,宽1.5–5厘米,厚纸质,全缘,有软骨质边,无明显侧脉,网眼中内藏小脉分叉。孢子囊群大,着生在靠近主脉两侧,排列成1行或不整齐的2行;无盖。
分布:
恩施、宜昌、郧阳、咸宁
生境:
林下石岩上、旧墙上或树干上
习性:
水生
繁殖方式:
孢子
功能:
肾炎、疔疮
主治:
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气管炎、黄疸、小儿惊风、肺痨咳嗽、风湿性关节炎、淋症、尿路结石、痢疾、白带、蛇虫咬伤、无名肿毒、疔毒痈疽、外伤出血
栽培技术
江南星蕨繁殖常用分株法,当植株满盆后,在春季倒盆,将横走根状茎切成数段,另行栽植,放荫处过渡一段时间,成活后再移严至半阴处养护。
盆栽宜用腐叶土2份与砂1份混合,再加少许厩肥或骨粉。日常放半阴或有散射光的亮处,如树下、建筑物北侧等都较适宜。生长季要供给充足的水肥,并每天喷雾保持其周围有较高的湿度,施肥后要用清水喷淋叶片,这样可保证其生长更旺。放置在室内观赏的,还应经常用软布撩洗叶面上的灰尘,保持叶面滑洁光亮。另外,还要防止话险以及其他害虫对叶片的侵害,导致叶片破损,失去美姿。对有孔的叶片,可在新叶长得较大后将其剪去。
冬季移入室内保温之后,要放置在能够较多接受光照的地方,盆土也要保持适当湿润,不能大干,室温能经常保持不低于0℃,就可平安度过寒冬。
相关研究
用无机培养基和土壤培养基分别培养江南星蕨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黄色,赤道面观豆形,极面观椭圆形,单裂缝,外壁具刺状纹饰。接种后7-12天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槲蕨型。接种后2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片状体形成顶端细胞的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不形成。无机培养基培养的原叶体常在基部发生营养繁殖。毛状体出现在片状体形成之后,数量丰富,多为单细胞,分布于原叶体背腹面及边缘。接种后60天左右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接种后80天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的出现较颈卵器早10天左右。颈卵器成熟后,颈部常向原叶体基部倾斜或弯曲。
植物名录
门中文名
蕨类植物
门拉丁名
Pteridophytes
科中文名
水龙骨科
科拉丁名
Polypodiaceae
科号
P56
种拉丁名
Microsoriumfortunei(Moore)Ching
种中文名
江南星蕨
引种地点
江西龙南,广西龙胜,云南马关、昆明
引种时间
20041222、20041216、20050408、20030315
引种号
041747、049318、059381、033179
引种材料
苗
鉴定人
郑重、吴金清、赵子恩、王庆
Id
252
栽培地点
引种过渡圃、药园
引种数量
17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长性状
草本
-
伏石蕨
产地分布产日本、韩国和中国。形态特征叶片厚实,耐旱性较强,较耐阴,生性强健。肉质,全缘;孢子叶则呈线形,孢子囊群着生于叶背中肋两侧。生长习惯叶片厚实,耐旱性较强,较耐阴,生性强健。繁殖培育
-
毛鳞蕨
形态特征:叶远生,单叶;具短柄或几无柄;叶片披针形,长30-50厘米,宽2.8-4厘米,向两端渐狭,全缘,干后草质,灰绿色或淡棕色。主脉两面隆起,小脉明显。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不规则的2-3行。产地分布:产广西(兴安)、云南(贡山、漾濞、镇康
-
长叶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约4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先端密被鳞片(老茎上鳞片大都脱落);鳞片卵状披针形,渐尖头,基部近圆形,网眼近短方形,上部的近长方形,壁加厚,深棕色,边缘的网眼壁薄,淡棕色,全缘。叶远生;叶柄长5-10厘米,禾秆色到褐棕色,光滑;叶片狭长形至披针形,长15-30厘米,
-
假毛柄水龙骨
形态分布: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直径约5-6毫米,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棕色,质薄而粗筛孔明显,基部阔,盾状着生,顶端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状突起。叶远生;叶柄长约10-15厘米,上面有沟槽,禾秆色,疏被柔毛;叶片披针形,长约40-50(70)厘米,宽约6-8厘米,羽状深
-
毡毛石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25-60厘米。根状茎短促,横卧,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鳞片具长尾状渐尖头,周身密被睫状毛,顶端的睫状毛丛生,分叉和卷曲,膜质,全缘。叶近生,一型;叶柄长12-17厘米,粗壮,坚硬,基部密被鳞片,向上密被星状毛,禾秆色或棕色;叶片阔披针形,短渐尖头,基部通常扩展成为
-
鳞果星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达20厘米。根状茎细长攀援,密被深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疏生,近二型,相距1.5-3厘米;叶柄长6-9厘米,粗壮;能育叶长8-12厘米,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中部宽约2厘米,向下渐变宽,两侧通常扩大成戟形,基部圆截形,略下延形成狭翅,全缘;不育叶远较短,卵状三角形,长
-
细足盾蕨
形态特征:植株高22-28厘米。根状茎横走,粗约2毫米,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疏生;叶柄长5-9厘米,粗约1.2毫米,淡禾秆色,光滑;叶片长15-18厘米,中部宽2.5-3厘米,椭圆披针形,两端渐变狭,顶部渐头,基部以狭翅沿叶柄长下延,干后薄纸质,褐绿色,两面光滑。侧脉明显斜展,
-
高山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15-37厘米。根状茎横走,粗壮,密被披针形鳞片;鳞片大部分网眼褐色不透明,细胞壁加厚,胞腔很小,边缘具无色透明的狭边,边缘呈齿蚀状,基部阔卵形,先端短渐尖头,老时脱落而使根状茎裸露出淡蓝白色。叶远生或近生;叶柄长短不一,从几无柄至长3厘米,禾秆色,有鳞片疏生;叶
-
西南石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10-20厘米。根状茎略粗壮,横卧,密被狭披针形鳞片;鳞片长渐尖头,幼时棕色,老时在中部变黑色,边缘具细齿。叶近生,一型;叶柄长2.5-10厘米,禾秆色,基部着生处被鳞片,向上疏被星状毛;叶片狭披针形,中部最宽,向两端渐狭,短钝尖头,或长尾状渐尖头,基部以狭翅沿叶
-
神农架瓦韦
形态特征:植株高8-13厘米。根状茎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基部阔卵形,粗筛孔,网眼为等直径的多边形,全透明,褐棕色,质薄易碎,边缘具粗长尖刺。叶较近生;叶柄长1-4厘米,禾秆色;叶片披针形,长6-15厘米,中部宽6-13毫米,钝尖头,基部楔形,下延,干后两面灰绿色,或上面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