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蕨类植物 > 粤紫萁

粤紫萁

编辑:邵淑莲发布时间:2021-02-25 10:13:05

粤紫萁(OsmundamildeiC.Chr.)是多年生中型草本蕨类植物,分布仅见于香港、深圳的大鹏半岛和江西崇义的齐云山。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原始薄囊蕨纲紫萁蕨目紫萁科紫萁属,香港特有种草本植物。粤紫萁被怀疑是狭叶紫萁(Osmundaangustifolia)以及紫萁(O.japonica)的天然杂交种。

拉丁名
Osmunda mildei C.Chr.
别名
大羽芒萁
蕨类植物门
原始薄囊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紫萁蕨目
紫萁科
粤紫萁
亚科
碗蕨亚科
紫萁属
类型
蕨类植物

与粤紫萁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粗,直立。叶簇生,柄长25-30厘米,坚硬,叶片卵状长圆形,尾头,长30-45厘米,宽20厘米,二回羽状;羽片7-11对,近对生,向上斜,相距4厘米,有短柄,向顶部的无柄,长10-15厘米,宽4厘米,长圆披针形,长尾头,奇数羽状;小羽片10-12对,密接成复瓦状,长1.5-2厘米,宽8-12毫米,卵形或长圆形,圆头,基部圆,无柄,上部的小羽片基部下方合生于羽轴;顶生小羽片最长,4-5厘米,基部有1-2对汇合小羽片,边缘无锯齿。叶脉明显,二叉分歧,向上斜,达于叶边。顶部几对羽片为披针形,全缘。叶为厚纸质,干后为黄绿色,光滑,无光泽。下部几对羽片(4-7对)为能育,短缩,长4-5厘米,宽约1厘米,小羽片收缩成线形,长5-7毫米,背面满布孢子囊。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丛林之下。

分布范围

为香港岛柏架山、新界大屿山及大帽山。除此之外,粤紫萁亦曾于2000年在深圳市龙岗南澳笔架山的一条溪流意外地被发现,但为数只有三株。

产于香港、九龙。特有种。稀少。

粤紫萁的首次被发现发生于1857年前。当年夏氏(Harland)到香港采摘,却被威廉·杰克逊·胡克误认为肉桂紫萁。直至1905年才被蕨类学家克利斯顿森确认为新品种。1906年,正式发表。1926年,林务主管邓恩氏(S.T.Dunn)及德邱氏(W.J.Tutcher)分别于大潭水塘上方的柏架山、大滩、大鹏湾、大埔区山谷及凤凰山等地亦有发现。1994年,香港浸会大学苏美灵博士在《HongKongFerns》发表清晰的照片及描述。

近两年,在江西赣州市上犹县和崇义县交界的齐云山上,也有发现。

相关植物
  • 狭叶紫萁

    形态特征根状茎粗大而直立,初生时连同叶柄被有红棕色的绒毛,后变光滑或几光滑。叶簇生,直立,柄长15-20厘米,暗棕色或为淡禾秆色,坚硬,光亮,基部以上粗约3-4毫米,叶片长25-35厘米,宽约15厘米或较宽,长圆形,钝头,一回奇数羽状;侧生羽片12-18对,长达10厘米或有时

  • 分株紫萁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粗直立,或成粗肥圆柱状的主轴,顶端有叶丛簇生。叶二型;不育叶的柄长30-40厘米,坚强,干后为淡棕色;叶片长40-60厘米,宽18-24厘米,长圆形或狭长圆形,渐尖头,二回羽状深裂;羽片20对或更多,下部的对生,平展,上部的互生,向上斜,相距的2.5厘米,披针

  • 绒紫萁

    形态特征绒紫萁绒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根状茎短粗或为圆柱状的主轴高出地面,顶端叶丛簇生。叶为一型,柄长1.5-20厘米,红棕色或棕禾秆色;叶片为长圆形,长30-40厘米。宽15-24厘米,急尖头,幼时通体被淡棕色绒毛,成长后逐渐脱落,或

  • 日本紫萁

    形态特征中形植物,高约60厘米。叶二型,簇生于粗肥直立的根状茎端,柄长20-25厘米,禾秆色,光滑,粗约3-4毫米;叶片为长圆卵形,长30-40厘米,宽约20-25厘米,尾头,二回羽状复叶,顶部为一回羽状;羽片3-5对,对生。相距6-7厘米,斜向上,有柄(柄长1厘米),长圆形

  • 宽叶紫萁

    入药部位根茎。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肝经。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杀虫。主治痈疖,痄腮,风湿骨痛,肠道寄生虫病,漆疮。相关配伍

  • 粗齿紫萁

    形态特征植株高大,高达1.5米。主轴高可达60厘米,粗15厘米,密复叶柄的宿存基部;叶簇生顶端,形如苏铁。叶为一型,但羽片为二型,柄长30-40厘米,坚硬,淡棕禾秆色,稍有光泽;叶片长50-60厘米,宽22-32厘米,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15-30对,近对生或近互生,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