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蕨
中华耳蕨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Polystichum setillosum
- 门
- 蕨类植物门
- 纲
- 蕨纲
- 亚纲
- 薄囊蕨亚纲
- 目
- 真蕨目
- 科
- 鳞毛蕨科
- 属
- 耳蕨属
- 类型
- 蕨类植物
与中华耳蕨相似植物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蕨纲Filicopsida
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idae
真蕨目Eufilicales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耳蕨属Polystichum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7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34厘米,基部直径2-5毫米,禾秆色,腹面有浅纵沟,密被卵形、披针形和线形棕色鳞片;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58厘米,宽4-14厘米,先端渐尖,向基部变狭,二回羽状深裂或少为二回羽状;羽片24-32对,互生,略斜向上,柄极短,披针形,中部的长2.5-7厘米,宽0.6-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近截形,上侧有耳凸,羽状深裂达羽轴;裂片7-14对,近对生,斜向上,斜的卵形或斜的矩圆形,长4-12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基部斜楔形并下延于羽轴,上侧略有耳凸,两侧有前倾的尖齿;裂片具羽状脉,两面不明显。叶草质,两面有纤毛状的小鳞片,背面较密;叶轴禾秆色,腹面有纵沟,两面有线形棕色鳞片,背面混生宽披针形至狭卵形鳞片。孢子囊群位于裂片主脉两侧,囊群盖圆形,盾状,边缘有齿缺。
产地分布
产陕西、甘肃南部(西固、岷县)、青海(玉树)、新疆(乌鲁木齐)、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生高山针叶林下或草甸上,海拔2500-4000米。巴基斯坦、印度西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陕西秦岭。
-
普通蓼
学名:PolygonumhumifusumMerkexC.Koch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蓼目Polygonales蓼科Polygo
-
绒叶黄花木
形态特征灌木,高1-3米;树皮暗棕色。茎圆柱形,具沟棱,嫩枝密被绒毛,老时秃净。托叶阔卵形,长5-15毫米,密被绒毛:叶柄长1-2厘米,上面具槽,下面圆,被毛;小叶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上面初时密被白色丝状毛
-
扇叶垫柳
种名:扇叶垫柳学名:SalixflabellarisAnderss.别名:科:杨柳科属:柳属产地分布:产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形态特征:垫状灌木,干匍匐生根,伸长,红褐色。当年枝基部有灰
-
法国梧桐
产地分布原产地:17世纪,在西班牙,一球悬铃木(又叫美桐)和三球悬铃木(又叫法桐)种植在一起,经常出现杂交种子,落地后自然生长起来。因为是杂交,没有原产地。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上海,栽植在法租界的霞飞路上(今淮海中路一带作为行道树),因此在中国被称作法国梧桐。分布
-
狭叶鸡矢藤
狭叶鸡矢藤基本信息学名PaederiastenophyllaMer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茜草目Rubiales茜草科Rubi
-
暖地凤尾藓
产地分布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加罗林群岛,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越南,缅甸,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形态特征植物体细小,茎单一,连叶高2.4-3.7mm,宽1.8-2mm,腋生透明结节不明显,中轴不分化。叶4-7对,上部叶长1.2-2m
-
秦巴点地梅
秦巴点地梅基本信息学名AndrosacelaxaC.M.HuetYungC.Ya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报春花目Primulales
-
短瓣花
入药部位带根全草。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脾、胃、肝、肾经。功效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主治根:适用于白喉,月经不调,病后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茎、叶
-
台中叉柱兰
种名:台中叉柱兰学名:CheirostylistaichungensisS.S.Ying别名:科:兰科属:叉柱兰属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台湾省(中部和南部)。生于海拔700--2500米的山坡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台湾(台中Tash
-
匍匐柳叶箬
形态特征:多年生。秆柔弱,节上易生根,匍匐地面,直立部分高5-15厘米,节上被毛。叶鞘长1-2厘米,短于节间,被细毛。鞘口及其边缘被较密的纤毛,松弛裹茎;叶舌纤毛状,长约2毫米;叶片宽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0.5-1.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钝或圆形,两面疏生疣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