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小檗
川鄂小檗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学名
- BerberishenryanaSchneid.
- 别名
- 无
- 科
- 小檗科
- 属
- 小檗属
与川鄂小檗相似植物
产地分布
产于湖北、湖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河南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3米。老枝灰黄色或暗褐色,幼枝红色,近圆柱形,具不明显条棱;茎刺单生或三分叉,与枝同色,长1-3厘米,有时缺如。叶坚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5-3厘米,偶长达6厘米,宽8-18毫米,偶宽达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微凹陷,侧脉和网脉微显,背面灰绿色,常微被白粉,中脉隆起,侧脉和网脉显著,两面无毛,叶缘平展,每边具10-20不明显的细刺齿;叶柄长4-15毫米。总状花序具10-20朵花,长2-6厘米,包括总梗长1-2厘米;花梗长5-10毫米,无毛;苞片长1-1.5毫米;花黄色;小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1.5毫米;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倒卵形,长2.5-3.5毫米,宽1.5-2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5-6毫米,宽4-5毫米;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5-6毫米,宽4-5毫米,先端锐裂,基部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3.5-4.5毫米,药隔不延伸,先端平截;胚珠2枚。浆果椭圆形,长约9毫米,直径约6毫米,红色,顶端具短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惯
生于山坡灌丛中、林缘、林下或草地。海拔1000-2500米。
繁殖培育
暂无
园林用途
暂无
病虫害防治
暂无
-
卷叶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达1.5米。枝细弱,圆柱形,具明显疣点;茎刺三分叉,长1-2厘米,淡黄色,具槽。叶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3.5(-4.5)厘米,宽3-5(-8)毫米,先端急尖,具1刺尖头,基部渐狭,上面亮暗绿
-
长苞十大功劳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5-3米。叶长圆形,长14-23厘米,宽6-11厘米,具4-5对小叶,最下一对小叶距叶柄基部约1厘米,上面黄绿色,有光泽,网脉和中脉显著隆起,背面淡黄绿色,网脉不显,节间长2.5-4厘米,叶轴粗2-3毫米;最下一对小叶卵形,长1.5-2厘米,宽1-2.
-
南方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中国,具体地点不详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2米。茎光滑无毛,圆柱形,淡黄色,老枝暗红色,后变棕黄色,幼枝带红色;节间长1-2厘米;茎刺淡黄色,长2-3.5厘米。叶革质,倒披针形,长2.5-4.5厘米,宽7-13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
-
近光滑小檗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于云南、四川国外分布:缅甸至印度东北部有分布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3米。枝棕灰色,具明显棱槽和稀散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1-2厘米,腹面扁平,与枝同色。叶薄革质,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
-
粉叶小檗
产地分布我国南方多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形态特征小枝光滑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至阔椭圆形,有刺状齿,下面有白霜,花黄色,10~25朵簇生于叶腋。浆果卵圆形,密被白粉。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
-
淫羊藿
产地分布原产日本,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根茎长,横走,质硬,须根多数。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9片,有长柄,小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长卵圆形,长4.5~9厘
-
光叶淫羊藿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鄂,黔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背面光滑无毛,顶生小叶矩圆形;圆锥化序尖塔形;花黄色。生长习惯生于林下,海拔700米。繁殖培育暂无园
-
北江十大功劳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8-1.5米。叶长圆形至狭长圆形,长20-35厘米,宽7-11厘米,具5-9对排列稀疏的小叶,最下一对小叶距叶柄基部1-1.5厘米,上面暗绿色,叶脉微显,背面淡绿色,叶脉不显,叶轴粗1.5-2.5毫米,节间长2-7厘米;最下一对小叶狭卵形,长3.5-5
-
察隅十大功劳
命名来源[Subrp.:.]中国植物志:29:222植物形态灌木,高0.6-1.5米。叶长圆形,长20-32厘米,宽10-14厘米,具4-7对小叶,基部一对小叶距叶柄基部约1厘米,上面暗绿色,背面淡黄绿色,不被白粉,叶脉微隆起,叶
-
东川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6-1米。老枝圆柱形,暗灰色,无疣点;茎刺三分叉,淡黄色,长达1厘米。叶厚革质,狭椭圆形,长3.5-8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黄绿色,中脉明显凹陷,侧脉微显,背面密被白粉,中脉隆起,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