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杜鹃
伏地杜鹃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Xylosma controversa Clos
- 别名
- 竻(拼音:è)凿树。[1]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侧膜胎座目
- 科
- 大风子科
- 种
- 山枣
- 亚科
- 鼠李亚科
- 族
- 刺篱木族
- 属
- 柞木属
- 类型
- 常绿花灌木类
与伏地杜鹃相似植物
伏地杜鹃基本信息
学名Chiogenessuborbicularis(W.W.Smith)Ching
别名伏地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杜鹃花目Ericales
杜鹃花科Ericaceae
白珠树亚科Gaultherioideae
伏地杜鹃属Chiogenes
伏地杜鹃(原变种)
形态特征
常绿伏地小灌木,分枝多;幼枝被淡黄色硬毛。叶互生,近革质,宽卵形或近圆形,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和基部均钝圆,边缘疏生短硬毛,老则毛脱落,表面绿色,无毛,背面苍白,疏生硬毛,中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凸起,侧脉在两面不明显;叶柄长约1毫米。花小,单一,腋生;花梗长约1毫米,无毛;小苞片2,对生,卵形,长约2.5毫米,紫色,无毛,先端微尖;花萼长2毫米,裂片长圆形,无毛;花冠钟形,玫瑰红色,长约3毫米,至中部以上圆裂,两面无毛,先端反折;雄蕊内藏,花丝无毛,花药短,管状,无芒;子房上位,无毛,花柱粗短,长约1毫米,无毛。浆果球形,红色;花托在果时膨大,肉质;种子肾形,极小,黄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3000-3800米的高山灌丛草地。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北部(无具体地点)。
白花伏地杜鹃(云南植物研究)(变种)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植物体全株无毛,叶椭圆形,花冠白色。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约3200米的岩石缝中。模式标本采自贡山。
-
西藏马兜铃
学名:AristolochiagriffithiiHook.f.etThoms.exDuchartre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马兜铃目Aristo
-
滇藏无心菜
产地分布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小花半葫芭苔
小花半葫芭苔基本信息学名HemiboeaparvifloraZ.Y.Li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苦苣苔
-
辣木
种名:辣木学名:Moringaoleifera别名:奇树科:辣木科属:辣木属产地分布:原产印度,分布于北非洲和热带亚洲。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约10米,树皮软木质,富含胶质。老枝无毛,具有明显皮孔
-
黄独
学名:DioscoreabulbiferaL.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florae百合亚目SubordoLiliin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
-
小山飘风
小山飘风,拉丁学名SedumfilipesHemsl.别称:豆瓣还阳(湖北)。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生于海拔800-2000米的山坡林下。花期8-10月初,果期10月。小山飘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线裂凤尾蕨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广西西南部形态特征:植株高1米左右。根状茎未见。叶柄长43-65厘米,下部粗约3毫米,栗色,并疏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褐棕色,以后逐渐脱落),向上为禾秆色,或略带暗栗色,略有光泽,光滑,上面有阔纵沟;叶片长圆状卵形,长35
-
条纹蛇尾兰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叶片紧密轮生在茎轴上,呈莲座状;叶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叶表光滑,深绿色;叶背绿色,具较大的白色瘤状突起,这些突起排列成横条纹,与叶面的深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多年生肉质草本,无茎,基部抽芽,群生。根生叶簇生,多数,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细尖呈剑形,表面平
-
糖胶树
种名:糖胶树学名:Alstoniascholaris别名:灯架树、面盆架、面条树科:夹竹桃科属:鸡骨常山属产地分布:分布于云南和广西,湖南、广西、广东和台湾均有栽培。形态特征:枝轮生。叶3-8枚轮
-
马边兔儿风
基本信息马边兔儿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