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欓花椒
簕欓花椒(Zanthoxylumavicennae(Lam.)DC.)是芸香科、花椒属落叶乔木,高稀达15米;树干有鸡爪状刺,形似鼓钉,并有环纹,各部无毛。叶有小叶稀较少;小叶通常对生或偶有不整齐对生,斜卵形,斜长方形或呈镰刀状,有时倒卵形,叶的油点,叶轴腹面有狭窄、花序顶生,花多;花序轴及花硬有时紫红色;萼片宽卵形,绿色;花瓣黄白色,总梗比果梗长;分果瓣淡紫红色,单个分果顶端无芒尖,油点大且多,微凸起;6-8月开花,10-12月结果,也有10月开花的。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 拉丁名
- Zanthoxylum avicennae (Lam.) DC.
- 别名
- 红树叶石岩树叶、水红树、山官木细齿石楠、凿木、猪林子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芸香目
- 科
- 芸香科
- 种
- 簕欓花椒
- 亚科
- 芸香亚科
- 族
- 夹竹桃族
- 属
- 花椒属
- 类型
- 落叶针叶乔木类
与簕欓花椒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稀达15米;树干有鸡爪状刺,刺基部扁圆而增厚,形似鼓钉,并有环纹,幼苗的小叶甚小,但多达31片,幼龄树的枝及叶密生刺,各部无毛。
叶有小叶11-21片,稀较少;小叶通常对生或偶有不整齐对生,斜卵形,斜长方形或呈镰刀状,有时倒卵形,幼苗小叶多为阔卵形,长2.5-7厘米,宽1-3厘米,顶部短尖或钝,两侧甚不对称,全缘,或中部以上有疏裂齿,鲜叶的油点肉眼可见,也有油点不显的,叶轴腹面有狭窄、绿色的叶质边缘,常呈狭翼状。
花序顶生,花多;花序轴及花硬有时紫红色;雄花梗长1-3毫米;萼片及花瓣均5片;萼片宽卵形,绿色;花瓣黄白色,雌花的花瓣比雄花的稍长,长约2.5毫米;雄花的雄蕊5枚;退化雌蕊2浅裂;雌花有心皮2很少3个;退化雄蕊极小。
果梗长3-6毫米,总梗比果梗长1-3倍;分果瓣淡紫红色,单个分果瓣径4-5毫米,顶端无芒尖,油点大且多,微凸起;种子径3.5-4.5毫米。花期6-8月,果期10-12月,也有10月开花的。
树皮灰白色,树高约8米的树皮厚3-4毫米,木栓层颇厚,内皮淡硫黄色,根皮及木材均淡黄色,木材颇松软。有时有五瓣寄生HelixantheraparasiticaLour.寄生在它的枝干上。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平地、坡地或谷地,多见于次生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澳门。
花椒树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见于北纬约25°以南地区。非律宾、越南北部也有。
栽培技术
扩穴施肥:初春土壤解冻后,将花椒树根系周围的土壤深刨30―50厘米,每株施有机肥30千克左右;4月中旬萌芽期、7月下旬采果后,每株各施标准化肥0.4千克。施肥后及时浇一遍透水。
覆膜增温:覆膜具有保湿增温的良好效果,一般可提高地温3℃左右,有利于根系发育生长。覆膜应在扩穴施肥后及时进行,沿树行将土壤整细整干,近树干处略高,盖膜面积以稍大于树冠外缘为准。两块地膜的交接处用土压实,地膜尽量展平与地面贴紧,四周用土封严。4月底在膜上加盖5厘米厚的细土,可防止杂草生长,延长地膜使用寿命。
叶面喷肥:用3%的磷酸二氢钾和0.5%的尿素混合溶液,每年叶面喷肥6次,开花期喷第一次,花后10天喷第二次,间隔10天再喷第三次,7月上、中旬和果实采收后各喷一次。
修剪复壮:夏季结合采收花椒,及时进行修剪。对衰弱树剪除部分大枝及病虫枝,秋季再抽去多余的大枝,最后每株保留5―7个主枝,同时适当疏除冠内密集枝,疏枝量一般不超过25%,并缩剪部分弱枝到壮芽处;中庸树的中短枝一般不短截,以疏为主,并注意保护顶芽,对长果枝适当短截,保留大芽。
采收时间及方法:花椒果实成熟期一般在立秋至处暑前后。花椒成熟时,果皮呈紫红色或淡红色,果皮缝合线突起,少量开裂,种子黑色光亮。可闻到浓郁的麻香味,这是最适宜的采收时期,采收果实一般是用手摘或剪子剪。
主要价值
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鲜叶、根皮及果皮均有花椒气味,嚼之有粘质,味苦而麻舌,果皮和根皮味较浓。民间用作草药。有祛风去湿、行气化痰、止痛等功效,治多类痛症,又作驱蛔虫剂。根的水浸液和酒精提取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果皮含精油约0.5%;叶含0.3%。主要油分:terpinene、ylangene,α-pinene等。根皮、茎皮和叶含生物碱:avicine、dihydroavicine、oxyavicine、nitidine、chelerythrine、magnoliflorine,δ-tembetarine、candicine等,又含香豆素:avicennin、avicennol、dios-min、hesperidin。
-
长叶山小橘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约5米。树皮棕灰色。叶具单小叶,叶柄甚短,通常长不超过5毫米,小叶柄与叶柄连接处不增粗,干后颜色相同;小叶片长椭圆形,长10-18厘米,宽4-5厘米,顶部狭尖,基部狭楔尖,偶有倒披针形,纸质,边全缘,新梢及嫩叶背面均被褐锈色早脱落的粉末状微柔毛,成长叶背沿中
-
野花椒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枝干散生基部宽而扁的锐刺,嫩枝及小叶背面沿中脉或仅中脉基部两侧或有时及侧脉均被短柔毛,或各部均无毛。叶有小叶5-15片;叶轴有狭窄的叶质边缘,腹面呈沟状凹陷;小叶对生,无柄或位于叶轴基部的有甚短的小叶柄,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
-
三叶吴萸
形态特征高达30米的乔木。树皮浅纵裂,内皮干后蓝黑色;小枝浑圆,灰绿色,与果序轴及果梗同被短柔毛。叶具3小叶,叶柄长25厘米;小叶纸质,全缘或边缘浅波浪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9-17厘米,宽4-7厘米,顶部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散生半透明油点,干后油点变棕至暗褐色,中脉在叶面凹
-
葡萄柚
植物简史发源地葡萄柚起源于亚洲,是人工种植的树种,是亚热带植物常见水果之一。早期被欧洲人作为装饰盆景、布置庭院使用,后被沙达克船长带到加勒比周围各岛屿,是化妆品、香水的主要原料之一。葡萄柚是美国销量第二大的水果。葡萄柚于1750年发现于西印度群岛的
-
黑果茵芋
形态特征本种与茵芋外表相似,但叶片一般较小,长3—7厘米,宽1.5—2.5厘米,很少长达11厘米,顶部渐尖或短尖,叶面沿中脉密被短柔毛;叶柄长5—10毫米。花淡黄白色,单性或有时两性或杂性异株,花密集,组成长很少达4厘米的圆锥花序,几无柄,花序轴被微柔毛;苞片长约1毫米;萼片
-
密果花椒
形态特征披散灌木。枝、叶均无毛,有少数短刺或无刺。叶有小叶5-9片;小叶互生,厚纸质,全缘,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稀卵形,顶部长渐尖或尾状尖,顶端圆或微凹,长6-12厘米,宽2.5-5厘米,油点多,干后黄或淡棕色,在叶面明显凹陷,在扩大镜下可见,叶脉网状,在叶面浮凸,在叶背较隐蔽
-
贵州花椒
形态特征灌木,高2-3米;茎、枝具短皮刺。单数羽状复叶,连柄长12-21厘米;小叶7-11,对生或近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6一11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常稍偏斜,边具细小钝锯齿,齿缝有腺点,无毛;叶轴下面有向后弯的小刺。伞房状圆锥花序,顶生
-
大果酒饼簕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约6米。嫩枝被细短毛,无刺或少刺。叶厚纸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两侧边缘有时近于平行,长14—18厘米,宽5—6厘米,顶部狭而钝或短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侧脉多,明显;叶柄长10—12毫米,粗壮,嫩叶叶柄的腹面被细短毛。果序长1—1.5厘米,果序轴被细短毛,果
-
石椒草
别名石交、岩椒草、石胡椒、羊不吃、九牛二虎草、铁帚把、千里马、羊膻草、铜脚地枝蒿、小狼毒、臭草入药部位全草。性味味辛、苦,性凉。归经归肺、胃经。功效
-
香泡
产地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及西印度群岛有栽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广东、广西栽培较多。形态特征芸香科(Rutaceae)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学名为Citrusmedica。高约3.5公尺(11.5呎),分枝不整齐,开展,具刺。叶大,淡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