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齿黄耆
重点介绍弯齿黄耆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弯齿黄耆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弯齿黄耆(学名:AstragaluscamptodontusFranch.)为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石灰岩石上以及山地牧场。
弯齿黄耆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AstragaluscamptodontusFranch.
别名:洱源米口袋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种:米林黄耆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山羊豆族黄耆亚族
属:黄耆属簇毛亚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根褐色,较粗而长,直径4-4.5毫米。
茎多数,纤细,外倾或平卧,长20-50厘米,散生白色短伏贴毛或近无毛。
羽状复叶有15-21片小叶,长3-3.5厘米;叶柄长3-5毫米,连同叶轴散生白色短毛;托叶分离,三角状披针形,长3-4毫米,被疏毛;小叶狭长圆状倒卵形,长4-10毫米、宽2.5-5毫米,先端圆形,基部钝形,上面无毛,下面散生或疏被白色伏毛。
总状花序生1-7排列密集的花,长5-10厘米,连同总花梗疏被白色短毛;总花梗长3-7.5厘米;苞片线形,长3-4毫米,先端渐尖,疏被毛;花梗长1.5-2毫米;小苞片长约2毫米;花萼钟状,长7-8毫米,散生短伏毛,萼筒长约3毫米,萼齿钻形,长4-5毫米;花冠淡绿黄色;旗瓣宽倒卵形,长14-16毫米,瓣片近圆形,长9-10毫米,宽约10毫米,先端微缺,基部突然渐狭,瓣柄长约5毫米;翼瓣长约13毫米,瓣片长圆形,长8-9毫米,宽3-3.5毫米,先端钝形,瓣柄长约4毫米;龙骨瓣长约14毫米,瓣片狭倒卵状长圆形,长10-11毫米,宽约4毫米,顶端具紫斑,瓣柄长4-4.5毫米;子房有柄,无毛,柄长3-3.5毫米,柱头具簇毛。
荚果膨胀,卵状长圆形,长约2厘米,先端钝,无毛,具横网脉,假2室,含4-5颗种子,果颈不露出宿萼外。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500-3500米的石灰岩石上或山地牧场。
分布范围
产于四川西南部(稻城)、云南西北部(中甸、丽江、鹤庆、洱源)。
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浪穹燕子岩(洱源至鹤庆间)。
变种
丽江黄耆(变种)(植物研究)
var.lichiangensis(Simps.)K.T.FuinActaBot.Bor.-Occ.Sinica6:57.1986.——A.lichiungensisSimps.inNot.Roy.Bot.Gard.Edinb.8:113et253.1915;K.T.FuinBull.Bot.Res.2(1):122.1982.——A.rockiiMarq.etAiry-ShawinKewBull.1927:250.1927.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羽状复叶的叶片较大;托叶长超过5毫米;小叶片也较大;花萼常被黑褐色伏贴毛,萼齿钻形,长6-8毫米,较萼筒长;子房含多数胚珠(种子肾状圆形,长宽各1.5-2毫米,绿褐色,具暗黑色斑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产四川西南部(木里)、云南西北部(丽江)。生于海拔3000-3300米的林间草地、林缘、林下及草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编者观察了大量采自云南丽江的本种标木发现其小叶和萼齿变异较大,且与弯齿黄耆颇近似,故决定将丽江黄耆降为弯齿黄耆的变种。
声明:本文 弯齿黄耆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