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花谱 > 植物品种 > 大花田菁

大花田菁

编辑:花公子
发布时间:2022-09-09 15:55:35

重点介绍大花田菁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大花田菁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大花田菁(学名:Sesbaniagrandiflora(Linn.)Pers.)是豆科田菁属一年生小乔木,高可达10米,枝斜展,叶痕及托叶痕明显。羽状复叶,叶轴圆柱,托叶斜卵状披针形。小叶长圆形至长椭圆形,先端圆钝至微凹,基部圆形至阔楔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有花;苞片、小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大,花梗密被柔毛;花萼绿色,钟状,花冠白色、粉红色至玫瑰红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至阔卵形,无胼胝体,翼瓣镰状长卵形,龙骨瓣弯曲,花药线形,雌蕊线形,扁平,荚果线形,种子红褐色,稍有光泽,椭圆形至近肾形.

大花田菁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Sesbaniagrandiflora(Linn.)Pers.

别名:钩状猪屎豆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种:大花田菁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刺槐族

属:田菁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4-10米,胸径达25厘米。枝斜展,圆柱形,叶痕及托叶痕明显。

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叶轴圆柱,幼时密被毛,后变无毛;托叶斜卵状披针形。长达8毫米,早落;小叶10-30对,长圆形至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8-16毫米,叶轴中部小叶较两端者大,先端圆钝至微凹,有小突尖,基部圆形至阔楔形,两面密布紫褐色腺点或无,幼时两面被绢状伏毛,后变无毛,侧脉7-8对,不明显;小叶柄长1-2毫米;小托叶针状。

总状花序长4-7厘米,下垂,具2-4花;苞片、小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0毫米,两面均被柔毛,早落;花大,长7-10厘米,在花蕾时显著呈镰状弯曲;花梗长1-2厘米,密被柔毛;花萼绿色,有时具斑点,钟状,长1.8-2.9厘米,口部直径1.5-2厘米,常2齿,浅二唇形至近截形,除萼齿先端及内缘被毛外,余处无毛;花冠白色、粉红色至玫瑰红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至阔卵形,长5-7.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微凹,基部近心形,柄长约1.6厘米,无胼胝体,开花时反折,翼瓣镰状长卵形,不对称,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钝,柄长约2厘米;龙骨瓣弯曲,长约5厘米,下缘连合成舟状,先端约1/4-1/3分离,钝圆,瓣柄分离,长约2厘米;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分离,长约9毫米,花药线形,长4-5毫米,背着;雌蕊线形,长约8厘米,扁平,镰状弯曲,无毛,具子房柄,柱头稍膨大。

荚果线形,稍弯曲,下垂,长20-60厘米,宽7-8毫米,厚约8毫米,先端渐狭成喙,长3-4厘米,果颈长约5厘米,熟时缝线处有棱,开裂,种子红褐色,稍有光泽,椭圆形至近肾形,肿胀,稍扁,长约6毫米,宽3-4厘米,种脐圆形,微凹。花果期9月至翌年4月。

生长环境

大花田菁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大花田菁根系发达,多分布在40~60cm的土层内,根瘤多而大,固氮能力强。淹水情况下可形成海绵状组织和不定根,也着生根瘤。

分布范围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菲律宾、毛里求斯。

主要价值

观赏

田菁为美丽的庭园观赏植物,也可盆栽观赏。

药用

【药名】:大花田菁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大花田菁的树皮。

【功效】:收湿敛疮。

【主治】:用于湿疮湿疹及溃疡多脓,创口久不愈,外用内服皆可收湿敛疮。

【性味归经】:甘、涩,寒。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水3-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别名】:蝴蝶草、铁马豆、黄花马豆、小红藤、红藤(云南)、三叶红藤、疆蛇通(四川)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广东、云南。

【考证】: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繁殖方法

播种或扦插繁殖。

声明:本文 大花田菁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