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鞘石斛
重点介绍叠鞘石斛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叠鞘石斛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叠鞘石斛是线叶石斛的一个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植株明显较粗壮,茎粗4毫米以上,叶宽1.8~4.5厘米,花序长5~14厘米,花苞片长1.8~3厘米,唇瓣上面具一个大的紫色斑块,产海南、广西西南至西北部、贵州南部至西南部,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
叠鞘石斛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DendrobiumdenneanumKerr
别名:马绊肠,醉马草,绊肠草,苦马豆
门:轮藻总门
纲:木兰纲
亚纲:百合亚纲
目:天门冬目
科:兰科
种:叠鞘石斛
亚科:蔷薇亚科
族:山羊豆族
属:石斛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植株明显较粗壮,茎粗4毫米以上,叶宽1.8-4.5厘米,花序长5-14厘米,花苞片长1.8-3厘米,唇瓣上面具一个大的紫色斑块。
线叶石斛(原变种)
茎纤细,圆柱形,通常长25-35厘米,粗2-4毫米,不分枝,具多数节;节间长2.5-4厘米,干后淡黄色或黄褐色。叶革质,线形或狭长圆形,长8-10厘米,宽0.4-1.4厘米,先端钝并且微凹或有时近锐尖而一侧稍钩转,基部具鞘;叶鞘紧抱于茎。总状花序侧生于去年生落了叶的茎上端,长约1厘米,通常1-2朵花,有时3朵;花序柄近直立,长0.5厘米,基部套迭3-4枚鞘;鞘纸质,浅白色,杯状或筒状,基部的较短,向上逐渐变长,长5-20毫米;花苞片膜质,浅白色,舟状,长1.2-1.3厘米,宽约5毫米,先端钝;花梗和子房长约3厘米;花橘黄色,开展;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2.3-2.5厘米,宽1.1-1.4厘米,先端钝,全缘,具5条脉;侧萼片长圆形,等长于中萼片而稍较狭,先端钝,基部稍歪斜,具5条脉;萼囊圆锥形,长约6毫米;花瓣椭圆形或宽椭圆状倒卵形,长2.4-2.6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钝,全缘,具3条脉,侧边的主脉具分枝;唇瓣近圆形,长2.5厘米,宽约2.2厘米,基部具长约3毫米的爪并且其内面有时具数条红色条纹,中部以下两侧围抱蕊柱,上面密布绒毛,边缘具不整齐的细齿,唇盘无任何斑块;蕊柱长约4毫米,具长约3毫米的蕊柱足;药帽狭圆锥形,长约4毫米,光滑,前端近截形。花期5-6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600~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
分布范围
产海南(坝王岭)、广西西南至西北部(凌云、乐业、凤山、靖西、德保、那坡)、贵州南部至西南部(兴义、罗甸、平塘、安龙、关岭、惠水)、云南东南部至西北部(屏边、砚山、建水、勐海、凤庆、沧源、澜沧、耿马、镇康、腾冲、贡山、丽江、维西、德钦等地)。分布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模式标本采自老挝。
变种简述
叠鞘石斛是线叶石斛的变种。线叶石斛在石斛属国产大花种类中,茎最纤细。产我国台湾、四川中南部、云南东南部至西北部,缅甸、印度分布也较多。线叶石斛茎粗2~4毫米,叶宽0.4~1.4厘米,花橘黄色,唇盘无任何斑块。
除上述变种外,还有双斑叠鞘石斛,产四川南部至中部,萼片上部具淡紫色晕,有2个紫色斑块。
茎截面显微
新鲜茎横切面直径约10mm)类圆形,具钝角及深沟。角质层厚3—5μm,有层纹;表皮细胞1列,扁园形或椭圆形,胞壁厚至薄,致胞腔呈缝隙状至圆腔状,木化:皮下层细胞1至多列,胞壁稍厚至薄,木化,与邻近基本组织中的薄壁细胞,除胞壁略厚,微木化外.区别不大;基本组织中薄壁细胞直径50一105μm;维管束散在其中;维管束鞘纤维发达,由20—30余个4—6列排列的纤维组成,多角形,胞壁厚至中厚,木化;管孔小,木化;硅质体多见嵌入于维管束鞘纤维的外缘;短柱晶见散布于薄壁细胞中。
变种信息
种:线叶石斛DendrobiumaurantiacumRchb.f.
原变种:线叶石斛(原变种)DendrobiumaurantiacumRchb.f.var.aurantiacum
变种:叠鞘石斛DendrobiumaurantiacumRchb.f.var.denneanum(Kerr)Z.H.Tsi
变种:双斑叠鞘石斛DendrobiumaurantiacumRchb.f.var.zhaojuense(S.C.Sun
声明:本文 叠鞘石斛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