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万花谱 > 植物品种 > 三脉紫菀

三脉紫菀

编辑:花公子
发布时间:2022-04-26 14:10:54

重点介绍三脉紫菀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三脉紫菀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三脉紫菀基本信息学名AsterageratoidesTurcz.别名野白菊花(植物名实图考)山白菊(贵州土名)山雪花白升麻三脉叶马兰(中国

三脉紫菀的属性介绍

类型:草本类

三脉紫菀

基本信息

学名AsterageratoidesTurcz.

别名野白菊花(植物名实图考)山白菊(贵州土名)山雪花白升麻三脉叶马兰(中国植物图鉴)鸡儿肠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桔梗目Campanulales

菊科Compositae

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

紫菀族Trib.Astereae

紫菀属Aster

正菀组Sect.Orthomeris

三脉叶系Ser.Ageratoides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茎直立,高40-100厘米,细或粗壮,有棱及沟,被柔毛或粗毛,上部有时屈折,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落,叶片宽卵圆形,急狭成长柄;中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中部以上急狭成楔形具宽翅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3-7对浅或深锯齿;上部叶渐小,有浅齿或全缘,全部叶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浅色被短柔毛常有腺点,或两面被短茸毛而下面沿脉有粗毛,有离基(有时长达7厘米)三出脉,侧脉3-4对,网脉常显明。头状花序径1.5-2厘米,排列成伞房或圆锥伞房状,花序梗长0.5-3厘米。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径4-10毫米,长3-7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下部近革质或干膜质,上部绿色或紫褐色,外层长达2毫米,内层长约4毫米,有短缘毛。舌状花约十余个,管部长2毫米,舌片线状长圆形,长达11毫米,宽2毫米,紫色,浅红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长4.5-5.5毫米,管部长1.5毫米,裂片长1-2毫米;花柱附片长达1毫米。冠毛浅红褐色或污白色,长3-4毫米。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灰褐色,长2-2.5毫米,有边肋,一面常有肋,被短粗毛。花果期7-12月。

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东部、南部至西部、西南部及西藏南部。也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朝鲜、日本及亚洲东北部。生于林下、林缘、灌丛及山谷湿地。海拔100-3350米。

用途

据《植物名实图考》湖南、江西草医常用以煎洗无名肿毒。贵州用治风热感冒,湖北用以代马兰或紫菀。

本种提示

此种与三基脉紫菀(A.trinerviusD.Don)显然接近,主要以叶具显明的离基三出脉,基部渐狭,侧脉在渐狭部分以上发出等特征与后者区别。Grierson(1964)曾述及在喜马拉雅南部(阿萨密)有这两种的中间类型存在,将此种与三基脉紫菀合并并作为后者的一个亚种,这是适宜的。由于此种种名在东亚沿用已久,且有大量的变种。为了避免引起混乱,仍保留为独立的种。

三脉叶紫菀是一个广布而多型的种,曾经Kitamura(1937)及Handel-Mazzetti(1938)分别为许多变种或亚种,但毛茸、叶形、头状花序的排列、总苞的形状和大小等特征都有一系列变异,而不同部位的变异常没有相关的联系。所以一些变种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原变种

叶长圆披针形或狭披针形,有粗锯齿,下部常急缢缩,纸质,上面被密糙毛,下面被疏毛或除沿脉外无毛,稍有腺点;总苞较大,径6-10毫米,长5-7毫米,上部紫褐色。舌状花紫色或红色。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也分布于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多变异。有时头状花序较大而总苞片上部紫褐色或叶质(var.adustusauct.,nonMaxim.:Hand.-Mazz.)见于华北及东北。有时叶小而狭长,中部叶长8-10厘米,宽1-1.7厘米;头状花序较小(A.trinerviusvar.potaniniDiels),见于甘肃、青海及四川西部。有时叶仅有2-3对浅齿,而上部叶全缘,见于河北。原变种的模式采于北京附近。又据近人研究,另一变种var.adustusMaxim.A.see-burejensisTammasch.仅产于苏联远东地区,故在此不列出。

1.卵叶变种

叶卵圆形及卵圆披针形,有浅锯齿,基部渐狭成短柄,质稍厚,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毛;总苞片顶端稍红色。舌状花浅红色或白色。

产于陕西、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在华北少见。

在我国西部,此变种与上一变种有时不易区别。

2.长毛变种

叶卵圆或长圆披针形,下部渐狭或急狭,有浅锯齿,稍厚质,下面沿脉及茎被长约1毫米的开展的白色或灰色长粗毛,叶下面被密短毛,且有腺点,上面被短糙毛。总苞片被紫褐色尖端。

产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及四川东部至中部。模式采于湖北西部。

3.微糙变种鸡耳肠(救荒本草?)野粉团儿(湖南土名)山白菊(广州植物志)马兰(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叶通常卵圆形或卵圆披针形,有6-9对浅锯齿,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狭翅或无翅的短柄,质较厚,上面密被微糙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显明的腺点,且沿脉常有长柔毛,或下面后脱毛;总苞较大,径6-10毫米,长5-7毫米;总苞片上部绿色;舌状花白色或带红色。

产于江苏及安徽南部、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东部、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云南。也分布于越南。

此变种多变异。有时叶卵圆形而较小,与卵叶变种(var.oophyllusLing)接近;有时叶宽卵形而无显明的齿或具圆齿,产于安徽、浙江。模式产于广东。微糙变种较本种其他各变种更与喜马拉雅地区的三基脉紫菀(A.trinerviusD.Don)接近,但叶具离基三出脉且较宽短,与三基脉紫菀不难区别。

4.坚叶变种

叶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厚纸质,上面被密糙毛,后近无毛且常有光泽,下面沿脉被长粗毛,网脉显明,网隙在叶上面凸起作泡状。舌状花白色或带红色。

产于湖北及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和云南北部。也见于喜马拉雅南部。

叶面的泡状凸起,似表示植株的老态发育,在微糙变种(var.scaberulusLing)和其他变种有时也可见到。此变种可能应合并于上一变种或其他变种中。此变种的模式采于四川南部。

5.毛枝变种银柴胡大柴胡(贵州)

茎被黄褐色或灰色密茸毛;叶长圆披针形,常较小,长4-8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浅齿,顶端钝或急尖,质厚,上面被密糙毛,或两面被密茸毛,沿脉常有粗毛;总苞片厚质,被密茸毛。舌状花白色。

产于台湾、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广西、广东(包括海南)、云南东南部(富宁、砚山、蒙自)等地。药用治感冒,骨痛,蛇伤。

本变种极易与其他各变种区别,且较其他各变种更近于三基脉紫菀(A.trinerviusD.Don),后者也有较厚质的叶和较密的毛茸。本变种的模式产于台湾。

6.狭叶变种

茎上部被微糙毛,叶线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0.7-1厘米,有浅锯齿,两端渐尖,薄纸质,上面被疏粗毛,下面近无毛;总苞片上端绿色。舌状花白色。

产于广东、贵州。

此变种的模式产于广东。据Courtois,也产于安徽,确否还待证实。

7.宽伞变种

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或卵圆披针形,下部渐狭,有7-9对锯齿,下面常脱毛,枝部叶小,卵圆形或披针形,全缘或有齿;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舌状花常白色。

产于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

此变种与微糙变种(var.scaberulusLing)比较接近,且似为后者的一发育类型。模式采于贵州。

8.异叶变种玉米托子花(河北名称)

茎多分枝;中部叶长圆披针形,有粗锯齿,枝部仅稍小,常全缘;总苞片较狭,上部绿色,常有褐色尖头(?)。

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南部、河南及湖北西部、四川、云南北部。

此变种的界线不明确,似为不同变种的混合,还待进一步的观察。华北的植物与原变种(var.ageratoides)接近,似为后者的一个发育类型。模式采于河北(古北口)。

9.光叶变种

“叶长圆披针形,长渐尖,中部以下急隘狭,无柄或有短柄,有稍密的尖锯齿,上面多少被糙毛,下面色浅”,沿脉有短粗毛,“头状花序小,有细花序梗,总苞干后倒锥状,长4毫米,径5-6毫米;总苞片顶端钝,顶端绿褐色,舌状花白色;冠毛近白色或红褐色”。

产于我国台湾。也分布于日本的四国和九州。

模式采于我国台湾,我们未见到标本。

10.小花变种

叶线状披针形,薄纸质,两面近无毛,网脉间隙多少呈泡状,中部叶长6-17厘米,宽0.4-1.5厘米,有疏浅齿或近全缘,细尖;头状花序小;总苞长3-4毫米,径4-5毫米,质薄,顶端紫褐色或绿色;舌片线形,白色,长4-5毫米;管状花及冠毛长4毫米。茎高60-100厘米,细,多分枝;头状花序排列成腋生和顶生的伞房状;花序梗纤细。

产于四川(城口、宝兴、大金、康定)。生于林下和灌丛中。与上一变种接近。可能为一独立的种或亚种。

声明:本文 三脉紫菀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