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地榆
重点介绍紫地榆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紫地榆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紫地榆(学名:Geraniumstrictipes)别名隔山消、赤地榆,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的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700米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及灌丛,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以根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止血功效。用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鼻衄,外用治跌打损伤。?
紫地榆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Geraniumstrictipes
别名:隔山消、直柄老鹳草、赤地榆、红地榆、万两金、雀食地榆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牻牛儿苗目
科:牻牛儿苗科
种:紫地榆
亚科:鼻花亚科
族:鼻花族
属:老鹳草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茎粗壮或块茎状,木质化,粗1-2厘米。茎直立或基部仰卧,具明显棱角,被倒向短柔毛和开展的多细胞透明腺毛,腺头常早落,通常从基部开始假二叉状分枝。叶基生和茎上对生;托叶钻状披针形或钻形,长5-6毫米,宽约1.5毫米;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为叶片的2-3倍,被倒向短柔毛和开展的腺毛,向上叶柄渐短或不明显;叶片五角状圆肾形,长3-4厘米,宽4-5厘米,5深裂至4/5处,裂片宽楔形、倒卵形或倒卵状菱形,先端齿状羽裂,裂齿先端钝圆,具不明显短尖头,表面被多细胞棒状透明伏毛,背面通常仅沿脉被糙毛。总花梗腋生和顶生,明显长于叶,被倒向短柔毛和腺毛;花梗与总花梗相似,长为花的1.5-2倍,花、果期皆直立;苞片钻状,长5-6毫米;萼片矩圆状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7毫米,宽2-3毫米,先端具长约1.5毫米的尖头,外面沿脉和边缘具腺毛;花瓣紫红色,倒卵形,长为萼片的1.5倍或更长,先端圆形,基部具短柄,被糙毛;雄蕊与萼近等长,花丝下部扩展,被疏柔毛,花药棕褐色;雌蕊与雄蕊近等长,密被糙柔毛。蒴果长2.5-3厘米,被短柔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700-3000米左右的山坡草地、林下和灌丛。
药用价值
【性味】
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
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钱为末,热烧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汤下。(《滇南本草》)
③治气管炎:紫地榆五钱,陈皮三钱。兑红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声明:本文 紫地榆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