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稃草
重点介绍中华耳稃草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中华耳稃草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中华耳稃草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LoxogrammechinensisChing.
别名:.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目:真蕨目
科:剑蕨科
种:中华剑蕨
亚科:石竹亚科
族:石竹族
属:剑蕨属
类型:草本类
多年生。秆丛生,直立,高60-130厘米,无毛,节具短毛。叶鞘具脊,多聚集于基部,无毛或疏生柔毛,鞘颈密生短毛;叶舌膜质,长0.2-0.5毫米,具小纤毛;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扁平,急尖或渐尖,长15-60厘米,宽4-9毫米,两面均生疣基长柔毛或下面无毛,边缘微粗糙。圆锥花序疏松开展,长15-40厘米,主轴具棱,粗糙,分枝硬直,上升或伸展,长达12厘米,基部者多3枚簇生,向顶端孪生或单生;小穗狭披针形,长4-4.5毫米,基部被1圈短毛;两颖等长或第一颖稍短,先端渐尖至具短尖头,稀第二颖具长达2毫米的短尖,具3脉,脉上粗糙;外稃与颖等长,质较厚,成熟时呈棕黑色,无毛,具3脉,先端。渐尖具芒,芒细弱,稍粗糙,长7-10毫米;内稃膜质,稍短于外稃,近基部边缘具耳,耳以上至顶端具软柔毛;花药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2月。
产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生于海拔500-600米的林下、山谷和湿润的田野路旁。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Santos在Nat.etAppl.Sci.Bull.10:102-103.1950.还记载有数变种及变型,除大穗耳稃草外,其它一些变种或变型与原变种区别不大,但因未见到模式标本,故暂译其原文如下:1.产海南的海南耳稃草(拟)G.patulavar.hainanensisSantos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叶鞘脉间向顶端有短柔毛,叶片两面疏生柔毛;小穗长4:7-5毫米。2.产广西的拟海南耳稃草(拟)G.patulavar.hainanensisf.similisSantos与海南耳稃草的区别仅叶鞘脉间无毛。3.产广西的斑毛耳稃草(拟)G.patulavar.partitipilosaSantos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仅为叶鞘基部脉间有柔毛,叶片下面疏生柔毛。4.产广东的劲直耳稃草(拟)G.patulavar.strictorSantos仅叶鞘脉间向顶端有短柔毛,叶片背面疏生柔毛;小穗紫色,长3.7-4毫米。5.产广东的中华耳稃草(拟)G.patulaf.sinensisSantos仅叶片背面疏生柔毛与原变种有区别。台湾产的锐颖葛氏草G.acutigluma(Steud.)Ohwi.根据台湾植物志5:494.1978,及台湾的禾草429.图110.1975的记载,均在本种范围内,但因未见到模式标本,故未予归并。H.Handel-Mazzetti于1936年在Symb.Sin.7:1296页上将G.patula(Munro)Benth.作为G.barbulata(Nees)Merr.(MiqueliabarbulataNees)的异名,但有人认为G.barbulata应是G.strictaBrongn.的异名,因未见到后二者的模式标本,故均暂作存疑种。
声明:本文 中华耳稃草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