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鳞盖蕨
重点介绍华南鳞盖蕨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华南鳞盖蕨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华南鳞盖蕨为碗蕨科鳞盖蕨属植物,别名凤尾千金草、青蕨。华南鳞盖蕨叶片卵状矩圆状,3-4回羽裂,孢子囊群盖肾形。生长于林下溪边湿地,主产中国福建省(厦门)、台湾(台北)、广东省(大埔县)、广西、香港、海南岛(儋州县)。日本、琉球、印度东北部、印度支那均有分布。华南鳞盖蕨具有药用价值,清热;利湿。主治黄疸型肝炎;流行性感冒;风湿骨痛病症。
华南鳞盖蕨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Microlepiahookeriana
门:蕨类植物门
纲:薄囊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目:水龙骨目
科:碗蕨科
种:华南鳞盖蕨
属:鳞盖蕨属
类型:蕨类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横走,灰棕色,密被灰棕色透明节状长茸毛。叶远生,柄长30-40厘米,基部粗2.5-4毫米,棕禾秆色或棕黄色,除基部外无毛,略粗糙,稍有光泽。叶片长50-60厘米,中部宽25-30厘米,先端渐尖,卵状长圆形,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0-16对,互生,柄短(长3毫米),两侧有狭翅,相距8-10厘米,几平展,基部一对略短,长约10厘米,基部宽5厘米左右,长三角形,中部的长13-20厘米,宽5-8厘米,阔披针形,二回羽状深裂,一回小羽片14-18对,基部等宽,上先出,上侧一片和叶轴并行,下侧的稍偏斜,长约2.5厘米,宽1-1.4.厘米,阔披针形,渐尖头,端纯,基部较阔,不对称,上侧平截与羽轴并行或覆盖羽轴,下侧楔形,无柄;向上渐短,相距1.5厘米,羽状深裂几达小羽轴;小裂片5-7对,基部上侧的长7毫米,宽4-5毫米,长圆形,下侧的长5毫米,宽3毫米,近卵形;向上渐短,先端钝圆,基部下延,多少合生,有狭细缺刻分开,更向上则汇合成为羽状深裂的短尖头,有纯圆锯齿。叶脉上面不太明显,下面稍隆起,侧脉纤细,羽状分枝,不达叶边。叶草质,干后绿色或黄绿色,两面沿叶脉有刚毛疏生;叶轴、羽轴和叶柄同色,粗糙,略有灰色细毛(羽轴上较多)。孢子囊群圆形,生小裂片基部上侧近缺刻处;囊群盖近肾形,膜质,灰棕色,偶有毛。
分布范围
产福建(厦门)、台湾(台北)、广东(大埔县)、香港、海南岛(儋州县)。生林中或溪边湿地。日本、琉球、印度东北部、印度支那均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名】:华南鳞盖蕨
【拼音】:HUANANLINGAIJUE
【来源】:为碗蕨科植物华南鳞盖蕨的全草。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用于肝胆湿热、身面发黄诸症。
【性味归经】:微苦,寒。入肝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水煎服。
【别名】:鳞盖蕨(《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凤尾千金草(广西)
【考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含蕨素A、F、K、V。
声明:本文 华南鳞盖蕨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