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蕨
重点介绍玉龙蕨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玉龙蕨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玉龙蕨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Polystichumsetillosum
门:蕨类植物门
纲:蕨纲
亚纲:薄囊蕨亚纲
目:真蕨目
科:鳞毛蕨科
属:耳蕨属
类型:蕨类植物
玉龙蕨(学名:Sorolepidiumglaciale)为鳞毛蕨科玉龙蕨属下的一个种。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仅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冰川穴洞、岩缝上。
生物特征
玉龙蕨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植株高20厘米,全体密被鳞片或长柔毛,鳞片初为红棕色,老时变为苍白色,卵状或阔披针形,先端纤维状,边缘有睫毛;叶簇生;柄长4-8厘米,基部直径约2毫米,褐棕色,向上禾秆色,上面有2条纵走沟槽,直通叶轴;叶片线形,长12-15厘米,宽2-2.5厘米,一回羽状,羽片约28对,互生,近无柄,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3毫米,圆头,基部对称,近圆形,全缘或略浅裂。叶脉分离,羽状,小脉单一,伸达叶边,通常被鳞毛覆盖,不见。叶厚革质,干后黑褐色,两面密被灰白色的长柔毛,羽轴及主脉下面密被淡棕色,阔披针形,先端纤维状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顶端,位主脉与叶边之间,每羽片3-4对,无囊群盖,通常被鳞片所覆盖不见。
2发现命名
玉龙蕨属于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884年在丽江玉龙雪山的雪线附近被首次发现该种,其种名glaciale的意思就是“冰雪中生的”。
玉龙蕨是中国产蕨类植物中最耐寒的种类之一。
3科属争议
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的系统位置,蕨类东亚特有属玉龙蕨属Sorolepidium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
国外的分类系统倾向于把玉龙蕨属作为广布属耳蕨属的成员,而中国的蕨类学家根据无囊群盖和羽片边缘无尖齿等形态特征认为玉龙蕨属为一独立的属。
研究利用叶绿体rbcL基因片断结合孢子形态等特征对玉龙蕨属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系统学分析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Bayesianinferences)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来自rbcL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玉龙蕨与耳蕨属植物之间极低的序列分化程度均支持玉龙蕨为耳蕨属成员,并且与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山耳蕨植物P.duthiei和P.lachenense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孢子形态特征的支持。
4地理分布
分布地区四川(木里、稻城)、云南(丽江、中甸)、西藏(波密)。生高山冰川穴洞、岩缝,海拔3200-4700米。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常见的伴生植物有贯众(CyrtomiumfortuneiJ.Smith)、两色鳞毛鳞(Dryopterissetosa(Thunb.)Akasawa)、黑足鳞毛蕨(D.fuscipesC.Chr.)、阔鳞鳞毛蕨(D.championii(Benth.)C.Chr.exChing)、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simplicior(Makino)Ohwi)等,均为亚热带森林中草本层的常见种。
声明:本文 玉龙蕨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