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壳柯
重点介绍麻子壳柯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麻子壳柯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麻子壳柯(学名:Lithocarpusvariolosus)是壳斗科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3,3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地杂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麻子壳柯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Lithocarpusvariolosus(Fr.)Chun
别名:多变柯、多变石砾、多变椆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目:山毛榉目Fagales
科:壳斗科Fagaceae
种:美苞柯
属:柯属Lithocarpus
类型:常绿针叶乔木类
形态特征
乔木,高通常在20米以内,芽甚小,芽鳞无毛,干后常有光润的树脂溢出,枝、叶无毛,二、三年生枝干后暗褐黑色,散生灰棕色皮孔。叶革质或厚纸质,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3-5厘米,稀有长达24厘米,宽7厘米,顶部常呈镰刀状弯斜的长渐尖,基部近于圆或宽楔形,全缘,中脉在叶面微凸起或有时平坦,侧脉每边6-10条,在叶面甚浅的沟状凹陷,在近叶缘处常分枝并彼此连接,支脉不明显或纤细,嫩叶干后叶面常有油润光泽,成长叶则暗淡无光,叶背有较厚的紧实蜡鳞层,干后略带灰白的棕色;叶柄长约1,很少达1.5厘米。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通常多穗聚生于枝顶部,长3-6、很少达10厘米,花序轴粗壮,常弯扭,被黄棕色糠秕状鳞秕,无毛,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3枚,长约1毫米。壳斗碗状,通常最宽处在中部稍上,高6-18毫米,宽15-25毫米,包着坚果一半至绝大部分,顶端口部边缘甚薄,紧贴坚果,向下明显增厚,壳斗上部的小苞片三角形,细小,分明,稍下部的多连生成不连接的圆环,或为宽卵形或多边形,但较模糊,干后红褐至暗灰褐色;坚果扁圆形,高10-20毫米,宽12-26毫米,无毛,栗褐色,果脐凸起,约占坚果面积的1/3-1/5,稀达1/2,四周边缘稍凹陷。花期5-7月,果次年7-9月成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500-3300米山地杂木林中,常与云杉、冷杉或云南松和高山栎类植物混生组成松栎林,生于山顶及岩石旁侧的多呈灌木状。
分布范围
产四川西南部(盐边、会理等地)、云南西北部(丽江、鹤庆、维西、中甸、剑川等地。
本种提示
本种与L.pachyphyllus极近缘,本种的果一般较小,壳斗包着坚果的面积较大,故果脐面积通常也较大,叶通常较小,叶片基部宽楔形以至近于圆形,叶柄也稍较短。
声明:本文 麻子壳柯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