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花马兜铃
巨花马兜铃花朵的主要部分只有一片,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带有纹理的兜状物,而不像普通的花朵那样拥有对称的花瓣。
- 拉丁名
- Ipomoea pes-caprae (L.) R. Br. subsp. brasiliensis
- 别名
- 厚藤、鲎藤、二叶红薯、狮藤、马蹄金、马蹄草、海茹藤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木兰亚纲
- 目
- 马兜铃目
- 科
- 马兜铃科
- 种
- 巨花马兜铃
- 亚科
- 马利筋亚科
- 族
- 马兜铃族
- 属
- 马兜铃属
- 类型
- 藤本类
与巨花马兜铃相似植物
分类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木兰亚纲(Magnoliidae)
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摘要
巨花马兜铃学名为“Aristolochiagrandiflora”。这种植物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们美丽而怪异的花朵。
简介
“巨花马兜铃”属马兜铃科大型木质藤本常绿植物,因其花朵特大,成熟的果实像挂在马脖子底下的铃铛而得名。“巨花马兜铃”和猪笼草、捕蝇草等食虫植物不同,它不仅捕捉昆虫,还能养着昆虫,帮助其传粉而不伤害昆虫。“巨花马兜铃”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它们美丽而怪异的花朵,不像普通的花朵具有对称的花瓣,而且尤其奇异的是它的形态结构非常独特,花朵基部有一个膨大的囊,囊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但雌蕊先于雄蕊一天成熟,因此不能进行自花授粉,必须靠昆虫进行异花授粉。“巨花马兜铃”花朵散发出来的怪异味道和花瓣的斑点能引诱穿梭于花丛之中的昆虫进入囊中,由于内壁布满了倒毛,因此昆虫一旦进入囊中就失去自由。雄蕊成熟后花药破裂散出花粉,这时花朵内壁的倒毛萎缩变软,满身沾满花粉的昆虫就可以飞离囊中,带着满身的花粉飞向另一个刚刚开放的花朵,将花粉传到柱头上。
据介绍,“巨花马兜铃”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只有一个种,花期自每年的2月底持续到11月中旬,4月~6月是盛花期。它的种子很小,一般很难发现,通过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不高,因此种苗极为稀少,在城市绿化中还没有得到运用。
形态特征:大型木质藤本,茎粗糙,具棱。蔓可长达10米。叶互生,卵状心形,全缘,顶端尖,基部心形,具叶柄,着于老茎上,花大,紫褐色,具白色斑点。
-
麻雀花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长2米以上。叶纸质,顶端钝尖或圆,基部心形,花单生于叶腋,具花柄,花下部膨大,上部收缩,檐二唇状,下唇较上唇长约一倍,花暗褐色,具灰白斑点。生长环境需要全日照,生长适温20-30。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湿润。
-
细辛
基本性状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直径2~3mm,节间长1~2cm,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长4~11cm,宽4.5~13.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长1.5~4cm,宽2~5.5cm,顶端圆形,叶面疏生短毛,脉
-
白毛藤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根细长,圆柱形;嫩枝密被灰白色长绵毛,老枝无毛,干后常有纵槽纹,暗褐色。叶纸质,卵形、卵状心形,长3.5-10厘米,宽2.5-8厘米,顶端钝圆至短尖,基部心形,基部两侧裂片广展,湾缺深1-2厘米,边全缘,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灰色或白色长绵毛,基出脉5-7条
-
白斑细辛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0-1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圆形,叶面浅绿色,具黄绿色云斑,叶背有5条淡红色叶脉,两面散生柔毛,叶缘近波状;叶柄细长,长10-20厘米,有红色斑纹。花多数密集地面,暗紫色,直径约6厘米;花梗长约9毫米;花被管倒圆锥形,长
-
木本马兜铃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木本马兜铃种拉丁名:AristolochiaarboreaLindl.科中文名:马兜铃科科拉丁名:Aristolochiaceae属中文名:马兜铃属属拉丁名:Aristolochia
-
金丝丸
形态特征草质藤本;根圆柱形,细长,黄褐色,内面白色;茎无毛,干后有槽纹,嫩枝、叶柄折断后渗出微红色汁液。叶纸质或近膜质,卵状心形或卵状三角形,极少近肾形,长3-15厘米,宽3-16厘米,顶端钝而具凸尖,基部浅心形至深心形,两侧裂片下垂,广展或内弯,湾缺通常深2-4厘米,边全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