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乔木植物 > 骆驼刺

骆驼刺

编辑:端木荷芩发布时间:2021-02-09 15:08:13

骆驼刺属豆科、落叶草本,主要枝上多刺,叶长圆形,花粉红色,6月开花,8月最盛,每朵花可开放20余天,结荚果,总状花序,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长达20米。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份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因为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剌状的很坚硬的小绿叶,故叫骆驼剌,是草本植物,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

拉丁名
Alhagi sparsifolia Shap
别名
骆驼草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豆目
豆科
骆驼刺
亚科
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骆驼刺属
类型
草本类

与骆驼刺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25-40厘米。茎直立,具细条纹,无毛或幼茎具短柔毛,从基部开始分枝,枝条平行上升。叶互生,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长8-15毫米,宽5-10毫米,先端圆形,具短硬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变成坚硬的锐刺,刺长为叶的2-3倍,无毛,当年生枝条的刺上具花3-6(-8)朵,老茎的刺上无花;花长8-10毫米;苞片钻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1-3毫米;花萼钟状,长4-5毫米,被短柔毛,萼齿三角状或钻状三角形,长为萼筒的三之一至四分之一;花冠深紫红色,旗瓣倒长卵形,长8-9毫米,先端钝圆或截平,基部楔形,具短瓣柄,冀瓣长圆形,长为旗瓣的四分之三,龙骨瓣与旗瓣约等长;子房线形,无毛。荚果线形,常弯曲,几无毛。

生长环境

骆驼刺在戈壁滩、沙漠随处可见,不论生存环境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在白杨都不能生存的环境中,只有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阳光下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如此庞大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骆驼草往往长成半球状,大的一簇簇直径有一、二米,一般的一丛直径也有半米左右,小的星星点点无计其数,一直延伸到视线以外。据当地人说,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半球的两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分,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生命之需,这为它在沙漠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布范围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耐旱植物。主要产于宁夏、新疆、甘肃,生长于海拔150米至1500米的沙荒地、盐渍化低湿地和覆沙戈壁上。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骆驼刺在六七月间是蜜源植物,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骆驼刺在大风时,针刺扎破叶片,伤口处必分泌出糖汁,经风吹日晒,糖汁缩成小块,可吃,民间叫它“刺糖”,煮水可治痢疾,吐泻病。这“刺糖”在唐代唐玄宗时为贡品称刺蜜,色如琥珀,诱人。是作糖的食品,吃了甘如糖味。当时它随了丝绸之路远销中原各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有诗云:“桂林葡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诗中指明葡萄初春吐蔓时,骆驼刺的刺蜜尚未结成颗粒,自然不可餐。

生态价值

骆驼刺是骆驼在沙漠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补充物。骆驼刺的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生长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药用价值

新疆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发现,从骆驼刺中分离出来的一些化合物,在抗氧化、抗过敏、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其全新化合物抗癌活性为首次发现。该项成果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现代中药》、《中国药学杂志》等最新发表了其研究成果。

骆驼刺是干旱沙漠地区特有的一种落叶灌木,该植物能分泌糖类物质,干燥后收集的刺糖是少数民族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痢疾腹泻、滋补强壮、平衡体液和异常胆液质的民间用药。

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对骆驼刺、刺糖活性化学成份进行系统研究,分离鉴定了50个化合物,其中14个化合物为骆驼刺属植物中首次发现,4个为骆驼刺植物中首次发现,而新化合物异黄酮木脂素的发现则是全新的化合物。此类物质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对鼠肺癌细胞株显示出中等强度的诱导活性,“预示具有抗癌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发现,骆驼刺植物中发现的全新化合物和异黄酮类多个化合物,可作为骆驼刺药效作用相关的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研制抗过敏、抗肿瘤、抗溃疡,抗菌维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中发现,骆驼刺正丁醇提取部位对豚鼠肠推进有显著抑制作用,是通过抗乙酰胆碱抑制肠蠕动从而发挥治疗腹痛腹泻的。骆驼刺正丁醇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的抗溃疡性结肠炎试验发现,与模型组比较,粘膜炎症及浅表糜烂明显改善。

相关植物
  • 长梗崖豆藤

    形态特征藤本。茎皮褐色,平滑,无皮孔,枝细柔,初密被黄色绒毛,后秃净。羽状复叶长30-35厘米,叶柄长5-6厘米,和叶轴均被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轴粗硬,上面无沟;托叶披针形,锥尖,长4-5毫米,具3脉;小叶(2-)3对,纸质,披针形,顶生小叶较大,长12-20厘米,宽3.5

  • 首冠藤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嫩枝、花序和卷须的一面被红棕色小粗毛;枝纤细,无毛;卷须单生或成对。叶纸质,近圆形,长和宽2-3(-4)厘米,或宽度略超干长度,自先端深裂达叶长的3/4,裂片先端圆,基部近截平或浅心形,两面无毛或下面基部和脉上被红棕色小粗毛;基出脉7条;叶柄纤细,长1-2厘

  • 褶皮黧豆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茎稍带木质,具纵沟槽,无毛或具疏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7-27厘米;托叶长2-2.5毫米,不久脱落;叶柄长7-11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6-13厘米,宽4-9.5厘米,先端渐尖,具短尖头,长4毫米,基部圆或稍楔形;侧生小叶

  • 长小苞黄耆

    形态特征根状茎细圆锥形。茎多数,平铺或外倾,长20-60厘米,被散生短伏毛或近无毛。羽状复叶有9-13片小叶,长3-3.5厘米,有短柄;托叶三角形,长4-5毫米;小叶互生,长圆形或倒卵状,长7-10毫米,宽2.5-6毫米,先端截形而微凹,上面无毛,

  • 鞍叶羊蹄甲

    形态特征直立或攀援小灌木;小枝纤细,具棱,被微柔毛,很快变秃净。叶纸质或膜质,近圆形,通常宽度大于长度,长3-6厘米,宽4-7厘米,基部近截形、阔圆形或有时浅心形,先端2裂达中部,罅口狭,裂片先端圆钝,上面无毛,下面略被稀疏的微柔毛,多少具松脂质丁字毛;基出脉7-9(-11)

  • 线叶金合欢

    形态特征无刺乔木,高7-15米;小枝无毛,有显著棱角。二回羽状复叶,叶轴上的叶片之间有腺体;羽片(5-)7-15对;小叶20-40对,线形,长5-10毫米,宽0.3-0.5毫米,中脉靠近上边缘,小叶彼此间着生的距离超过小叶片本身的宽度。头状花序直径6-8毫米,呈总状或顶生的圆

  • 细弱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7-15厘米,被灰白色伏贴毛,稍灰绿色。茎自基部分枝,细弱斜上。羽状复叶有5-11片小叶;叶柄与叶轴近等长;托叶基部合生,上部三角形,渐尖,长2-3毫米;小叶丝状或狭线形,长7-14毫米,宽0.2-0.8毫米,被白色伏贴毛。

  • 环荚黄耆

    形态特征整体一年生草本,通常由基部分枝,被开展或半开展的白色长柔毛。茎茎平卧或上升,稀近直立,长5-45厘米。叶羽状复叶有13-21片小叶,长5-15厘米;叶柄长2-2.5厘米;托叶分离,基部与叶柄合生,卵

  • 鸟状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缩短,丛生。羽状复叶长3-7厘米;托叶草质,长约10毫米,基部与叶柄贴生,彼此分离,分离部分线状披针形,密被开展白色长柔毛;叶柄与叶轴密被开展白色长柔毛;小叶13-21,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尖,基部圆,两面密被开展白色长柔毛。6-

  • 浙江马鞍树

    形态特征灌木,高1~1.5米。小枝灰褐色,有白色皮孔,幼时有疏毛,后光滑。羽状复叶,长17~20厘米;叶轴光滑;小叶4~5对,对生或近对生,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6.3厘米,宽1.1~2.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向下反卷,上面无毛,下面疏被淡褐色短伏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