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
鹰嘴豆(学名:Cicerarietinum),为蝶形花科鹰嘴豆属草本植物,别名桃尔豆、鸡豆、鸡心豆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重要的五谷之一,在欧洲食用鹰嘴豆也十分普遍,也是维吾尔医常用药材。鹰嘴豆因其面形奇特,尖如鹰嘴,故称此名。鹰嘴豆为豆科草本植物,起源于亚洲西部和近东地区。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豆类植物,约一亿五千万亩,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80%以上,中国只有零星分布。鹰嘴豆的淀粉具有板栗香味。鹰嘴豆粉加上奶粉制成豆乳粉,易于吸收消化,是婴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食品。鹰嘴豆还可以做
- 拉丁名
- Cicer arietinum
- 别名
- 回鹘豆,桃豆、鸡豆、诺胡提、羊角状鹰嘴豆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蔷薇亚纲
- 目
- 豆目
- 科
- 蝶形花科
- 种
- 鹰嘴豆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 族
- 鹰嘴豆族
- 属
- 鹰嘴豆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鹰嘴豆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或多年生攀缘草本。高1-2米,茎直立,多分枝,被白色腺毛。托叶呈叶状,或具3-5个不整齐的锯齿或下缘有疏锯齿;叶具小叶7-17片,对生或互生,狭椭圆形,长7-17毫米,宽3-10毫米,边缘具密锯齿,两面被白色腺毛。花于叶腋单生或双生,花梗长0.5-2.5厘米,花冠白色或淡蓝色、紫红色、长8-10毫米,有腺毛;萼浅钟状,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6-9毫米,被白色腺毛。荚果卵圆形,膨胀,下垂,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幼时绿色,成熟后淡黄色,被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有种子1-4颗。种子被白色短柔毛,黑色或褐色,具皱纹,一端具细尖。花期6-7月,果期8-9月。
种子、嫩荚、嫩苗均可供食用。
极耐干旱
鹰嘴豆的根系发达,主根入土深度可达二米,故很耐旱。同时根具根瘤,固氮能力极强,每公顷可固纯氮50kg,与小麦等越冬作物套作,主作物不减产,却增加了鹰嘴豆的收入。茎叶更是优良的饲料原料。
更因它有极耐旱的特点,对于我国西北、西南和其他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疆是我国主要产地。
生长环境
海拔
适宜生长于海拔约2000-2700米。
分布范围
甘肃、青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台湾、内蒙古等地引种栽培。生长于海拔约2000-2700米。分布于地中海、亚洲、非洲、美洲等地。
主要价值
主要作用
由于鹰嘴豆含有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素、高钙、高锌、高钾、高维生素B等有益人体健康营养素。且其作为食品可直接食用,或炒或煮熟食用;或作甜食,豆沙等;还可加工成各种点心或油炸豆,多种口味上佳小食品、休闲食品和罐头食品等;青豆可作蔬菜.也可生食,嫩叶亦可用作蔬菜。现在已有鹰嘴豆豆粉、发酵乳、蛋白饮料等;在美国等国家,经常将其做成色拉。
除直接食用外,鹰嘴豆还可作为营养强化剂与其它食品材料配合制备营养强化食品。除用作食品外,鹰嘴豆在医学上应用也较为广泛。我国传统医学表明它在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病、补血、补钙等方面作用明显。国外对它的药用功能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营养功效
每100克煮熟的干鹰嘴豆中,水分占60%,含蛋白质8.9克、脂肪2.6克和碳水化合物27.4克,能提供686.5千焦的热量。
鹰嘴豆富含叶酸、钾、镁、磷、锌、铜和维生素B1,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烟酸、维生素B6、泛酸、钙和纤维。鹰嘴豆在补血、补钙等方面作用明显,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最佳食品。
食用方法
荚果短,具1-2种子,黄棕色,可食,营养丰富。鹰嘴豆是印度、非洲及中、南美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将鹰嘴豆捣碎,加柠檬汁、橄榄油、芝麻酱,即制成鹰嘴豆酱,在中东广泛食用,用作酱汁或沾面包吃。亦可将鹰嘴豆捣碎煮熟,做成小薄饼状煎食,此即以色列人爱吃的快餐食品炸豆泥(falafel)。在南欧,鹰嘴豆是汤、沙拉和炖菜的常用成分。亦可制成鹰嘴豆粉。籽粒作为主食或甜食,也可炒熟食用,也可制作罐头或蜜饯等风味小吃,鲜豆做菜也可生吃。
医用效果
鹰嘴豆异黄酮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很大,是具有活性的植物性类雌激素,它能够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丰乳、减少骨质丢失,促成骨生成、降血脂、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状等。
鹰嘴豆异黄酮也有防止癌细胞的增殖,促使癌细胞死亡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防治荷尔蒙类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它可以平衡荷尔蒙水平,让食用者很少受到经前不适和荷尔蒙相关问题(如卵巢囊肿)的困扰。
鹰嘴豆含有微量元素铬,铬在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正是因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紊乱。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组成部分,鹰嘴豆对糖尿病具有控制、降低血糖,预防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世界各地都有关于糖尿病患者铬含量低于健康人的报道,人体血糖代谢的调节取决于3个因素的水平和协调作用,这3个因素是胰岛素、葡萄糖耐量受体和胰岛受体。人体含铬量减少,就会导致胰岛素活性降低,受体数量减少,糖耐量受损,从而引发糖尿病。食用鹰嘴豆产品就可以使体内胰岛素活性和胰岛素受体数量增加,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的目的。
鹰嘴豆中含有的铬元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代谢防止脂质在肝脏和动脉壁沉积、降低血小板凝结能力,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损伤面的炎症反应,对血管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的预防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很多血糖高居不下,波动较大,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用了鹰嘴豆产品3个月之内血糖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并发症也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减缓。
组成物质
此外籽粒中还含腺嘌呤、胆碱、肌醇、淀粉、蔗糖、葡萄糖等。其中纯蛋白质含量高达28%以上,脂肪5%,碳水化合物61%,纤维4-6%,鹰嘴豆含有10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全部具备,而且含量比燕麦还要高出2倍以上。
根据承担国家鹰嘴豆科研项目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提供的数据,鹰嘴豆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无论是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大大超过其他豆类。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全是优质球蛋白),氨基酸有18种至多(含人体必须但自身不能合成的全部8种氨基酸),多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罗、锌、镁、磷等。特别是每百克鹰嘴豆所含的钙高达350毫克,磷320毫克,高于大部分豆类,铁的含量达47毫克,比其它豆类高出90%,维生素C、B1、B2含量高达12毫克,膳食纤维含量更高于其它。鹰嘴豆还是一种很好的植物氨基酸补充剂,有较高的医用保健价值,对儿童智力发育、骨骼生长以及中老年人强身健体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经对比研究表明:鹰嘴豆与其他豆类在蛋白质功效比值、生物利用价值和消化吸收率指标上,鹰嘴豆为最高,因此赢得了“豆中之王”的美称。
其中纯蛋白质含量高达28%以上,脂肪5%,碳水化合物61%,纤维4一6%。鹰嘴豆含有10多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全部具备,而且含量比燕麦还要高出2倍以上。
其他用途
鹰嘴豆加工后的淀粉,是中国棉、毛、丝纺织工业原料上浆、抛光及制作工业用胶的优质原料。
原产亚洲西部,已广泛引种世界各地。
在新石器遗址中有关可能是驯化的鹰嘴豆的最古老的发现来自土耳其东南部和叙利亚北部邻近地区.其年代为公元前8000年左右;直到5000多年后,关于鹰嘴豆的考古证据才在印度次大陆出现(见美国贾德累戴蒙德著《枪炮、细菌与钢铁》第8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记载:该品种主要分布在世界温暖而又干旱的地区。1986年种植鹰嘴豆的国家约40个,收获面积为1045.6公顷,总产量约784.2万吨,是印度第一大食用豆类作物,中国的新疆、甘肃和云南也有少量栽培。
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这个种产生了许多变异,根据这些变异,种性可分为四个族,即地中海族、欧亚族、东方族和亚洲族。前两个族的种子较大,种皮白色;后两个族的种子较小,种皮红色或褐色。
鹰嘴豆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和甘肃等省。新疆的木垒县是鹰嘴豆的主产区。
播种过程
播前准备
选地、整地、施底肥种植鹰嘴豆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中性或偏碱性沙壤土,灌溉方便的地块,并且与春小麦、玉米、甜菜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忌重茬或盐碱地种植鹰嘴豆。
选种
水田种植应选择卡布里类型为主,推广品种“A-1”,旱地以迪西类型为主,推广种植品种为“88-1”。种子处理种子精选后,选卫福FF1,用药量为用种量的0.2%至0.3%,或3%敌萎丹用药量为用种量的0.2%至0.3%,或2.5%适乐时用药量为用种量的0.1%至0.2%,加水1公斤左右拌种,可有效防治苗期根腐病。
播种
适期播种应掌握当地春季最后一次晚霜过后,特克斯县河谷东部为4月下旬,中西部为5月上中旬是鹰嘴豆播种的最佳时期。
方法与播种量
采用45厘米等行距条播,株距10厘米至15厘米,播深5厘米至6厘米,亩播种量“A-1”品种4公斤至5公斤,“88-1”品种3公斤至4公斤,带种肥二铵8公斤至10公斤,保苗数4500株至5500株。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鹰嘴豆苗期生长量小,易遭受杂草危害。苗期及早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为8厘米至10厘米,分枝期中耕深度15厘米左右。
灌水
水浇地应在初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分别灌一次水。注意后期灌水不易过多,以免影响正常成熟。
追肥
初花期结合培土亩追施尿素5公斤至8公斤,盛花期应追施一次叶面肥追肥,亩追施喷施宝1支加磷酸二氢钾50克至100克,加尿素50克,加15公斤水进行叶面喷雾。
收获
当荚果70%呈黄色籽粒与荚壳间分离时及时收获。
采用人工用镰刀收割,用拖拉机碾压脱粒或谷物脱粒机脱粒。
扬净、晒干,当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即可装袋入库。
-
山地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垫状草本,高2-3厘米。根粗壮,木质化。茎极短缩,被密毛。羽状复叶有3-5片小叶,长7-10毫米;托叶合生,基部与叶柄贴生,外面密被白色毛;小叶长圆形,长3-5毫米,两面密被灰白色毛。总状花序的花序轴短缩,生1-2花;总
-
扁刺锦鸡儿
形态特征灌木,高1-2.5米;老枝深褐色,一年生枝紫褐色,有条棱,幼时稍被短柔毛。羽状复叶有4-10对小叶;托叶硬化成针刺,长8-15毫米,宿存,宽扁,开展,红褐色,有时无针刺;叶轴常脱落,无毛;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18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稍凹,
-
苏格兰金链树
形态特征原产地:原产美国中部,我国广为栽培.形态特征:观花小乔,高达15米,树冠开展,树皮灰色,厚鳞片状开裂。叶对生,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5一30厘米,宽10—20厘米,背面被白色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花冠白色,形稍歪斜,下唇裂片微凹,内面有2条黄色脉纹及淡紫
-
西南野豌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矮小草本,高15-50(-8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植株被疏柔毛。羽状复叶长3.5-8厘米,顶端卷须细长或有分支;托叶半箭头形,有锯齿2-4,长约0.1-0.4厘米,宽约0.2-0.4厘米;小叶2-6(-7)对,椭圆形,长0.4-1.3(-2)厘米,宽0.2-
-
美丽红豆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为直根系,主根纤细或粗状。茎直立,少分枝,光滑。叶长约5-11厘米,具2-3厘米长的叶柄;托叶宽三角形,长8-11毫米,白色透明,干膜质,光滑,基部合生,先端渐尖,具1条明显的中脉;小叶通常9-13,狭披针形或条状长圆形,长15-30毫
-
准噶尔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38厘米。茎缩短,粗壮,被绢状绵毛。覆盖着枯萎叶柄和托叶。羽状复叶长10-20厘米;托叶膜质,宽卵形,于基部与叶柄贴生,于基部彼此合生,被贴伏白色柔毛;叶柄与叶轴上面具沟,被开展柔毛;小叶21-37,长圆状卵形、披针形,长10-15毫
-
山黑豆
形态特征攀援状缠绕草本。茎纤细,长1-3米,具细纵纹,通常无毛。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小,线状披针形,具3脉,长2-4毫米;叶柄纤细,长3-7厘米,无毛;小叶膜质,长卵形或卵形,通常长3-6厘米,宽2.3-3.5厘米,稀更长或更宽,先端钝或近圆形,有时微凹,具小凸尖,基部截形或
-
印度崖豆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树皮粗糙,散布小皮孔。枝、叶轴、花序均被灰黄色柔毛,后渐脱落。羽状复叶长8-20厘米;叶柄长3-4厘米,叶轴上面具沟;托叶披针形,长约2毫米,密被黄色柔毛;小叶6-9对,间隔约2厘米,纸质,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6厘米,宽7-15毫米,
-
鼎湖鱼藤
形态特征羽状复叶长35-50厘米;小叶4对,对生或近对生,厚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阔卵形,长10-18厘米,宽7-11厘米,先端短渐尖,钝头,基部圆形,两面无毛,中脉上面稍下凹,下面明显隆起,侧脉6-8对。圆锥花序腋生,长约20厘米,仅下部有少数分枝,花序轴及其分枝均密被黄褐色
-
大穗崖豆
形态特征乔木,高约10米。枝深褐色,无毛、具棱,散布细小皮孔。羽状复叶长30-40厘米;叶柄长8-9厘米;无托叶;小叶3-5对,间隔2-3.5厘米,纸质,阔长圆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8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或钝,两侧稍不等大,两面无毛或有微毛,侧脉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