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古茨藻
澳古茨藻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Bromus angrenica Drob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科
- 亚科
- 早熟禾亚科
- 族
- 雀麦族
- 属
- 雀麦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澳古茨藻相似植物
学名NajasoguraensisMiki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沼生目Helobiae
眼子菜亚目Potamogetonineae
茨藻科Najadaceae
茨藻属Najas
形态特征
一年生沉水草本。植株较粗壮,质脆易断,呈深绿色至墨绿色,基部节上生有不定根;株高20-30厘米。茎圆柱形,光滑无齿,直径1-2.5毫米,节间长1-3厘米;分枝多,呈二叉状。叶质硬,上部者3叶假轮生,下部者有时2叶近对生,无柄;叶片狭披针形至钻状,长1-2厘米,宽1-3毫米,稍向下弯曲或反卷,先端有1-2枚具黄褐色刺细胞的细齿,边缘每侧具7-14枚锯齿,齿长为叶宽的1/2至相等,齿端具1黄褐色刺细胞,少数叶背面沿脉有稀疏刺状齿,通常1-2枚生于近叶基部,齿端具1黄褐色刺细胞;叶鞘截圆形至倒心形,抱茎,长3-5毫米,上半部边缘具数枚细锯齿。花单性,单生于叶腋;雄花多生于植株上半部,椭圆形,浅黄绿色,长约1毫米,直径约0.5毫米,具1佛焰苞和1花被;雄蕊1枚,花药4室;花粉粒长圆形或椭圆形;雌花裸露,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1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柱头2裂。瘦果褐绿色至褐色,长椭圆形,长3-4毫米,直径约1毫米,上部渐狭并稍有弯曲。外种皮细胞10余列,在种子中部呈六边形,横向明显长于轴向,排列整齐呈梯状,向种子两端,细胞横向渐渐变窄,轴向相应伸长,至种子末端,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或四边形,但仍排列整齐。花果期7-11月。2n=60。
产地分布
产江西(鄱阳湖)、湖北(东湖)。生于0.5-2米的静水中。也分布于日本。
本种提示
本种与小茨藻相似,区别在于花药4室;叶背面沿脉具稀疏刺状齿。
-
黑心黄芩
基本信息学名ScutellarianigrocardiaC.Y.WuetH.W.Li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
-
仁昌玉叶金花
基本信息学名MussaendachingiiC.Y.WuexHsueetH.Wu.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茜草目Rubiales茜
-
牡丹草
牡丹草种名:牡丹草学名:Gymnospermiummicrorrhynchum(S.Moore)Takht.别名:科:小檗科属:牡丹草属产地分布:产于吉林、辽宁。朝鲜有分布。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
-
节节麦
形态特征:秆高20-40厘米。叶鞘紧密包茎,平滑无毛而边缘具纤毛;叶舌薄膜质,长0.5-1毫米;叶片宽约3毫米,微粗糙,上面疏生柔毛。穗状花序圆柱形,含(5)7-10(13)个小穗;小穗圆柱形,长约9毫米,含3-4(5)小花;颖革质,长4-6毫米,通常具7-9脉,或可达10脉以上
-
珍珠鹿蹄草
珍珠鹿蹄草基本信息学名PyrolasororiaH.Andr.别名群生鹿蹄草(拉汉种子植物名称)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杜鹃花目E
-
北柴胡
产地分布产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各地。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生长于向阳山坡路边、岸旁或草丛中。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
-
囊果龙船花
基本信息学名IxorasubsessilisWall.exG.Don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茜草目Rubiales茜草科Rubia
-
攀援孔药花
种名:攀援孔药花学名:PorandrascandensD.Y.Hong别名:科:鸭跖草科属:孔药花属产地分布:产云南(西双版纳、绿春、蒙自、河口、马关)、易武、勐腊(勐仑)、景洪等地。分布于广西(龙津)。越南、老挝也有。泰国
-
红根草
红根草基本信息学名SalviaprionitisHance别名红地胆(广西桂林),红根子(江西吉安),小丹参(江西莲塘),黄埔鼠尾(中国植物学杂志,第三卷)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尼泊尔风毛菊
基础信息学名Saussureanepalensis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