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
茵陈蒿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类型
- 草本类
与茵陈蒿相似植物
茵陈蒿基本信息
学名Artemisiacapillaris
别名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桔梗目Campanulales
菊科Compositae
管状花亚科Carduoideae
春黄菊族Anthemideae
菊亚族Chrysantheminae
蒿属Artemisia
龙蒿亚属Subgen.Dracunculus
龙蒿组Sect.Dracunculus
柔毛蒿系Ser.PubescentesKrasch.
形态特征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
产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用途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chlorogenicacid),香豆精(scoparone),咖啡酸(caffeicacid)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capillione)、茵陈滞(capillene)及茵陈素(capillarin)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A.scopariawaldst.etKit.,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A.annuaLinn.)的代用品入药。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
本种提示
本种植物根单一,垂直,有时成狭纺锤状,外形颇似一年生性状,苏联植物志(Poljak.Fl.URSS26:550.1961.)曾记载为一年生草本,但根据野外观察及检查产我国及日本的标本,该种实系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其主根虽单一,垂直,但根及根状茎木质,生长北方的该种植物地上部分冬季虽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新茎,其根与根状茎均系多年生,且木质化。由于该种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苗,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
-
峨眉报春
峨眉报春(学名:Primulafaberi),为报春花科报春花属下的一个种。峨眉报春简介峨眉报春PrimulafaberiOliv.1887年德国传教士费伯首次在峨眉山发现,故又名费伯报春,为峨眉山特产。名称Primulaceae报春花科Primula
-
花叶假杜鹃
花叶假杜鹃基本信息学名Barlerialupulina别名刺血红、七星剑、血路草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
-
毛叶腰骨藤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贵州国外分布:印度形态特征本变型与原变型之不同在于:枝条和叶背密被短柔毛。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
-
灰菜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
-
多果新木姜子
学名NeolitseapolycarpaLiou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樟科Lauraceae樟亚
-
尾叶榕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台湾(兰屿)及海南(感恩)。国外分布:不丹、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也有。形态特征:攀援灌木,嫩枝、叶柄具糠秕状鳞片。叶薄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8-15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
-
毛蕊老鹳草
毛蕊老鹳草种名:毛蕊老鹳草学名:GeraniumplatyanthumDuthie别名:科:牻牛儿苗科属:老鹳草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湖北西部,四川西北部等。国外分布: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蒙古和朝鲜有
-
团花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可达13米,胸径约30厘米;幼枝较细弱,具纵棱沟,无毛或变无毛;顶芽狭圆锥形,芽鳞无毛,具缘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近革质,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稀卵状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渐尖头长8~15毫米,基部钝,楔形或稀圆形,边缘具
-
菱叶鹿藿
形态特征缠绕草本。茎纤细,通常密被黄褐色长柔毛或有时混生短柔毛。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小,披针形,长3-7毫米;叶柄长3.5-8厘米,被短柔毛,顶生小叶卵形、卵状披针形、宽椭圆形或菱状卵形,长5-9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圆形
-
糖秕酸脚杆
基本信息学名MedinillahayatanaH.Keng别名野牡丹藤、兰屿野牡丹藤(台湾)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