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草本植物 > 红大戟

红大戟

编辑:程云起发布时间:2021-02-17 09:47:39

红大戟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科
雏菊
类型
草本类

与红大戟相似植物

中药名,主治:泻水逐饮、解毒散结、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红大戟

拉丁学名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xPitard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茜草目

科茜草科

亚科茜草亚科

族红芽大戟族

属红芽大戟属

分布区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展开

红大戟

红大戟

1概述

红大戟药用始载于近代药学着作《药物出产辨》,名红芽大戟。据考,红芽大戟之芽应为牙,为误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别称,因而两者常有混用。现已明确,古代本草记载和方书应用的大戟均为大戟科京大戟,两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区别。参见大戟条。

红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或棕褐色。茎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状,稍具棱。叶对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0cm,宽0.5-3cm,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脉及叶脉被毛;托叶2-4裂,裂片钻形。聚伞花序,花多数,密集成球形,直径1-1.5cm,花小,淡紫红色;花萼浅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状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状,喉部密被长毛;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很小,卵形或椭圆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本品与京大戟功能有相似处,而干燥的药材弯曲如兽牙状,不但外表面有红棕色者,断面皮部亦为红褐色,故有红大戟、红芽大戟之名。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产地及功能得名。红萝卜、红心薯,皆以药材鲜品象形而得名。

2药品简述

药名:红大戟。

拼音名:HónɡDàJǐ

英文名:RADIXKNOXI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noxiavalerianoidesThorelexPitard[K.corymbosaauct.sin.nonwilld.]

功效分类:泻水逐饮药;解毒散结药。

科属分类:茜草科。

别名:红芽大戟、紫大戟、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红其根、红牙戟、野黄萝卜、红萝卜、走沙黄、红心薯、土人参、红牙大戟。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泻水逐饮;解毒散结。

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

归经:肺经;脾经;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根,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用开水烫过后晒干。

3禁忌

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1、《广西中药志》:非气壮实者禁用。

2、《全国中草药汇编》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及体质虚寒者忌服。

4化学成份

根含游离蒽醌0.12%及结合蒽醌0.1%,游离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3-羟基檄树素(3-hy-droxymorindone),红大戟素(knoxiadin)。还含丁香酸(sy-ringicacid)。

毒性:红大戟根50%乙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40.6±1.8g/kg。如与甘草共浸则半数致死量明显降低,表明其毒性显着增加。

红大戟

红大戟

5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红大戟5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时后,尿量明显增加。

6炮制

1、红大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红大戟取净红大戟置锅内,加入米醋和适量水,浸润约1-2小时,用文火加热,煮至醋液被吸尽,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或取净红大戟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红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后能缓和峻泻作用。

3、饮片性状:红大戟为不规则长圆形或圆形厚片,表面红褐色或棕黄色,中心棕黄色,周边粗糙,红褐色或红棕色,质坚韧,气微,味甘、微辛。醋红大戟形如红大戟片,色泽加深,微有醋气。贮干燥容器内,醋红大戟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7临床应用

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红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泻水逐饮,为近代治水肿痰饮者所常用,证轻者单用,重者多入复方。治水肿,常与芫花、甘遂、大枣等配伍,有泻水护胃之效;治痰饮喘急,常与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强消痰逐饮之力。用于痈疮肿毒。红大戟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内服或外用,单用或入复方,均可收效。.

8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红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诸有余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颈腋痈肿。又:红大戟,阴寒善走而下泄,洁古谓其损真气,故凡水肿不由于受湿停水,而由于脾虚,土坚则水清,土虚则水泛滥,实脾则能制水,此必然之数也。今不补脾而复用疏泄追逐之药,是重虚其虚也,宜详辨而深戒之。惟留饮、伏饮停滞中焦及元气壮实人患水湿,乃可一暂施耳。

2、《本经逢原》:红大戟,性禀阴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兼横行经脉,故《本经》专治十二水,腹满急痛等证,皆浊阴填塞所致,然惟暴胀为宜,云中风者,是指风水肤胀而言,否则传写之误耳。

3、《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

4、《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5、《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6、《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

7《本草图经》:红大戟,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8.《医学启源》:泻肺。

9.《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10.《药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11.《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1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水等。

9生药材鉴别

9.1性状鉴别块根呈长圆锥形或长纺锤形,多不分枝,稍弯曲,长3~12cm,直径0.6~1.2cm。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顶端可见茎痕。质坚实而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微辛。以个大、质坚实、色红褐色者为佳。

9.2显微鉴别根横切面:(直径1cm)木栓层为4~8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束断续径向排列,近形成层处的导管束由数列导管组成,渐向内呈单列或单个存在,中心可见初生木质部;射线较宽。本品薄壁组织中有稍大的圆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另有分泌细胞,内含棕色树脂状物。

样品制备:取理化鉴别1项中的乙醚提取液浓缩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湿法铺板,120℃活化2小时。展开剂: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距14cm。显色剂:氨气熏。

9.3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置试管中,加水10ml,煮沸10分钟,滤过,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1滴,显樱红色,再滴加盐酸酸化后,变为橙黄色。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30ml,浸渍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加热回流30分钟,立即冷却,用氯仿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大戟对照药材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0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寒喜潮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繁殖,育苗移栽法。种子繁殖:4月上旬育苗,撒播或条播,将种子均匀播下,覆薄细土,稍加镇压,浇水,保持床土湿润。约经2-3星期出苗。苗高12-15cm时移移。选阴天,将订地浇透水,挖幼苗,按行株距30cm×25cm开穴,穴深12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1hm2用种量7.5kg。分根繁殖:秋季桔叶后或早春萌芽前,挖掘根部,进行分根,每根带有2-3个芽,按行株距30cm×25cm开穴栽种。

田间管理

幼苗定植后,如有缺株,应及时补栽,并施1次稀人粪尿。现蕾时要及时摘蕾,再施1次粪肥或饼肥。每隔半月需松土除草。

相关植物
  • 糙颖剪股颖

    形态特征:多年生,具匍匐茎。秆直立,具5-7节,基部有2-3节生根,单生,高40-80厘米,圆柱状。叶鞘基部长于节间,常破裂,上部短于节间,疏松抱茎;叶舌干膜质,长5-8毫米,先端破裂,表面粗糙;叶片线形,长9-18厘米,边缘和脉上被极短的毛,先端急尖或渐尖。花序紧缩,圆柱形或宽

  • 白花八角

    白花八角学名IlliciumphilippinenseMer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木兰科Magnoliac

  • 光滑水筛

    学名Blyxaleiosperma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沼生目Helobiae花蔺亚目Butomin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水筛属Bl

  • 川东大钟花

    川东大钟花基本信息学名Megacodonvenosus(Hemsl.)H.Smith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捩花目Contortae

  • 七姊妹

    形态特征(原变种)野蔷薇: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束。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厘米,宽8-28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

  • 马来阴石蕨

    种名:马来阴石蕨学名:Humatapectinata(Sm.)Desv.别名:科:骨碎补科属:阴石蕨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台湾(台东、兰屿)。国外分布:也分布于东南亚至密克罗尼西亚。形态特征:植

  • 纤细婆罗门参

    基本信息学名TragopogongracilisD.Don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

  • 大豹皮花

    形态特征:肉质植物,茎亮绿色,几株簇生在一起,高约10厘米,状似仙人掌,四棱,棱稍钝,棱具粗厚软刺,光滑,绿色。无叶。花单生或几个簇生;花梗长2-3厘米;花直径3-5厘米;花冠辐状呈五角星,外面绿色,光滑,内面黄绿色,凹凸不平,具暗紫色横条纹及斑点,花冠筒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顶

  • 盘花垂头菊

    盘花垂头菊基本信息学名Cremanthodiumdiscoideum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

  • 牛尾七

    学名:RheumforrestiiDeils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蓼目Polygonales蓼科Polygon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