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草本植物 > 爵床

爵床

编辑:姜公子发布时间:2021-02-20 09:28:11

爵床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拉丁名
Cheilanthopsis elongata (Hook.) Cop.
别名
大良姜、山姜
蕨类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姜亚纲
莎草目
岩蕨科
长叶滇蕨
亚科
姜花亚科
滇蕨属
类型
草本类

与爵床相似植物

爵床

中文名:爵床

学名:Rostellulariaprocumbens(L.)Ness

科名:爵床科

属名:爵床属

爵床(原变种)

形态特征

草本,茎基部匍匐,通常有短硬毛,高20-50厘米。叶椭圆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1.5-3.5厘米,宽1.3-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常被短硬毛;叶柄短,长3-5毫米,被短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上部叶腋,长1-3厘米,宽6-12毫米;苞片1,小苞片2,均披针形,长4-5毫米,有缘毛;花萼裂片4,线形,约与苞片等长,有膜质边缘和缘毛;花冠粉红色,长7毫米,2唇形,下唇3浅裂;雄蕊2,药室不等高,下方1室有距,蒴果长约5毫米,上部具4粒种子,下部实心似柄状。种子表面有瘤状皱纹。

产地分布

产秦岭以南,东至江苏、台湾,南至广东,海拔1500米以下;西南至云南、西藏(吉隆),海拔2200-2400米。生于山坡林间草丛中,为习见野草。亚洲南部至澳大利亚广布。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治腰背痛、创伤等。本品在东汉前已载入《神农本草经》,但宋代以后很少人官药而沦为草药。

变种

1.早田氏爵床(台湾植物志第二版,1998)(变种)澎湖爵床(台湾植物志,1978)

草本,茎铺散或外倾,密被长硬毛。叶几无柄,多汁,卵形或近圆形,长10-16毫米,宽8-10毫米,顶端钝,基部圆或宽楔形,边全缘,两面密被长硬毛。穗状花序长约1-2厘米,具总花梗;苞片阔披针形,长4.2-5毫米,宽1.2-5毫米。顶端钝,边缘稍透明,被长纤毛,背面密被长硬毛;小苞片披针形;花萼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堇色,长7-9毫米,宽4-5毫米,外面被微柔毛,冠檐2唇形,上唇直立,三角形,下唇到卵形;花丝稀被纤毛;花柱约长5毫米,近基部被纤毛。蒴果顶端稍被微柔毛。(标本未见)

产台湾[澎湖岛(模式标本产地,见模式标本照片)、屏东鹅銮鼻]。为澎湖岛和恒春半岛海滨特有。

2.密毛(澎湖)爵床(台湾植物志)(变种)

茎几铺散,上部上升,基部匍匐,节上生根,密被硬毛,茎上部节上叶对生,卵形或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全缘,长1-1.5厘米,宽0.5-1厘米,顶端钝或略尖,基部圆或极钝,两面密被硬毛。苞片和小苞片及萼片密被硬毛。

产台湾澎湖。(据《台湾植物志》第二版,未见标本)。

3.狭叶爵床(台湾植物志)(变种)

叶线形或稀线状披针形,长1-2.5厘米,宽4-5毫米,顶端极尖或渐尖,基部钝或稍楔形,全缘,两面被极稀疏梳柔毛。

产台湾屏东。

此变种可能即两广线叶爵床RostellularialinearfoliaBremek.subsp.liankwangensisH.S.Lo,因未见台湾标本,暂志于此。

相关植物
  • 大花紫菀

    基本信息学名AstermegalanthusLing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

  • 革叶蓼

    学名:PolygonumcoriaceumSam.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蓼目Polygonales蓼科Polygonaceae

  • 薄叶蓝刺头

    薄叶蓝刺头基础信息学名EchinopstricholepisSchrenk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les菊

  • 四苞蓝

    四苞蓝基本信息学名Tetragogaesquirolii(Levl.)E.Hossain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

  • 尾唇羊耳蒜

    学名:LipariskrameriFranch.etSavat.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微子目Microspermae兰科Orchidaceae兰亚科Subfam.Orc

  • 口红花

    口红花种名:口红花学名:Aeschynanthuspulche别名:花蔓草、大红芒毛苣苔科:苦苣苔科属:芒毛苣苔属产地分布:原产爪哇、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形态特征:为附生性常绿蔓生草本植物。叶对生,卵形,革质

  • 毛银柴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2-7米;除老枝条和叶片上面(叶脉除外)无毛外,全株各部均被锈色短绒毛或短柔毛。叶片革质,阔椭圆形、长圆形或圆形,长8-13厘米,宽4.5-8厘米,顶端圆或钝,基部宽楔形、钝或近心形、全缘或具有稀疏的波状腺齿;侧脉每边6-8条,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2

  • 卷缘乳菀

    卷缘乳菀基本信息学名Galatellascoparia(Kar.etKir.)Novopokr.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桔梗目Campanula

  • 火炭母

    火炭母种名:火炭母学名:Polygonumchinensis别名:清饭藤、火炭藤、赤地利、川七,科:蓼科属:蓼属产地分布:原产我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形态特征:

  • 夜合花

    形态特征植株: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4米,全株各部无毛;树皮灰色,小枝绿色,平滑,稍具角棱而有光泽。叶:革质,椭圆形,狭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4(-28)厘米,宽2-4.5(-9)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稍起波皱,边缘稍反卷,侧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