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狼尾草
中型狼尾草为上繁性牧草,叶量大,喜暖的旱中生到中生植物。多年生疏丛型,高草,须根系具横走根茎。细胞染色体:2n=36。
- 拉丁名
- Pennisetum longissimum S. L. Chen et Y. X. Jin var
- 别名
- 白草、白茅草
- 门
- 木贼门
- 纲
- 木兰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天门冬目
- 科
- 禾本科
- 种
- 白花卷瓣兰
- 亚科
- 早熟禾亚科.
- 族
- 车轴草族
- 属
- 狼尾草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中型狼尾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有时边缘外卷,长5—55cm,宽4—11mm。穗状圆锥花序柱形,直立或稍弯曲,排列较疏松,长5—15cm,宽4—8mm(刚毛除外),
花序主轴多少有毛,小穗单生,有时2—3枚簇生,易脱落,长3—4mm,其下常有与其一道脱落的刚毛所围成的总苞且残留在主轴上的总梗极短,刚毛较粗壮,暗紫色,老后黄褐色,长10—15mm;第一颖长1—1.5mm,第二颖长为小穗的1/2—3/4,第一小花中性,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内稃膜质,或退化,第二小花两性,雄蕊3枚,花药桔黄色,花柱基部联合,上部2裂,柱头羽毛状,于小穗顶端伸出。
生长环境
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甘肃,青海省海拔500—2000m左右,较为干燥的吐1坡,路旁、田埂均有所见。
主要价值
孕穗至抽穗期茎叶比为58:42,第二年抽穗至开花期的茎叶比为1:1,植株含水量较大,—般为65%,牲畜喜食其嫩叶。水牛则采其全株。从表34—2看出,中型狼尾草开花以前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成熟后下降较快。
中型狼尾草在旱地上种植,每公顷产干草4200kg,第二年可达1.95万kg。在武昌水肥较充足的土壤上种植,每公顷可产干草15.87t(刈4次)。中型狼尾草的突出优点是它富含较高的赖氨酸,约达1.17%(表34—3),为亚热带地区的牲畜提供了较丰富的赖氨酸。
繁殖方法
在我国昆明地区栽种播种头一年播种至出苗期约需13—22天,出苗到抽穗期约需93天,抽穗到种熟期约需54天,生育期151—160天,在武汉地区栽种,第一年从播种至出苗约需13天,出苗至抽穗115天,抽穗至成熟需31天,生育期159天(表34—1)。天,在武汉地区栽种,第一年从播种至出苗约需13天,出苗至抽穗115天,抽穗至成熟需31天,生育期159天(表34—1)。中型狼尾草再生性强,在昆明,第一年刈割2—3茬,在武汉可刈4次。第一年分蘖51—77个,单株叶面积224.2cm2。该草花果期在7—10月,每天早7时至12时开花,结实率较低,种子长圆形,灰黄色,千粒重1.5g。其根系发达,但多分布于地表20—25cm土层内。
本种适应在我国亚热带地区的西部、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的气候环境。在分布区内,习生于干燥的山坡、路旁,地埂。土壤从褐红壤至褐土,pH4.5—8.0。分布区的降水量为600—1500mm,年均气温12—22℃,相对湿度53—79%,日照1250—2250小时。种子成熟后,无明显休眠期,易建植,并很快形成群落,抑制其他杂草入浸。
栽培技术
在四川、云南,贵州海拔1000—2000m、华中海拔500m、西北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m左右的平坦坡地及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效果较好。
播前要求整地。在昆明5月下旬,雨季前播种,华中及黄土高原4月下旬播种。播种前种子要除刚毛。条播,行距35—40cm,覆土1cm,施种肥150kg/ha.出苗后,缺水时灌溉1次,全生育期灌水2—3次,刈割应在孕穗至初花期为宜,留茬高5cm,每次刈割后追施氮肥300—450kg/ha。收种子在10月中,下旬.
-
长芒稗
形态特征:秆高1-2米。叶鞘无毛或常有疣基毛(或毛脱落仅留疣基),或仅有粗糙毛或仅边缘有毛;叶舌缺;叶片线形,长10-40厘米,宽1-2厘米,两面无毛,边缘增厚而粗糙。圆锥花序稍下垂,长10-25厘米,宽1.5-4厘米;主轴粗糙,具棱,疏被疣基长毛;分枝密集,常再分小枝;小穗卵状
-
匍根早熟禾
形态特征多年生,具短匍匐根状茎。秆直立,粗壮,高60-90厘米,压扁。叶鞘粗糙;叶舌长约2毫米;叶片宽大,长约15厘米以上,宽8-9毫米,上面粗糙。圆锥花序大型,开展,长20-30厘米,分枝长10厘米,下部长裸露,微粗糙;小穗长5-7毫米,绿色,含4-6小花;颖狭披针形,边缘白膜
-
玉山竹
形态特征竿柄长可达30厘米以上,直径约4毫米;节间长达1厘米,无毛,有光泽;其上的鳞片作覆瓦状疏松排列,三角形,长约3厘米,宽2厘米,淡黄色,无毛,有光泽,纸质,先端具一小尖头,上部的边缘密生白色小纤毛。竿起初为单丛,多年后则形成多丛,高(0.6)1-4米,直径5-20毫米,
-
等颖落芒草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诺米早熟禾
形态特征:多年生,疏丛。秆直立,高约10厘米,平滑无毛。叶舌长2-3毫米;叶片对折,长2-3厘米,宽1-1.5毫米,先端尖,微粗糙。圆锥花序紧缩,长1-2.5厘米,宽5-8毫米;分枝斜升,长0.5-1厘米,着生1-2枚小穗;小穗含2-3小花,长约4.5毫米,先端尖,紫色;第一颖狭
-
偏穗鹅观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秆直立或基部稍膝曲,高50-75厘米。叶鞘光滑,有时基部者常被柔毛;叶片扁平,宽4-8毫米,上面被毛且粗糙,下面粗糙或无毛。穗状花序紧密,直立,长8.5-15厘米,穗轴棱边粗糙;小穗偏于1侧排列,含3-5小花,绿紫色或绿色;颖宽披针形,几等长,长8-10毫米,具
-
半耳箬竹
形态特征竿直立,高0.84-1米,基部直径3.5-8毫米;节间长(8)10-55厘米,暗绿色有白毛,节下方有一圈淡棕带红色并贴竿而生的毛环,竿壁厚1.5-2毫米;竿节较平坦;竿环较箨环略高;竿每节分1枝,惟上部则有时为1-3枝,枝上举。箨鞘厚革质,绿色带紫,内缘贴竿,外缘松弛
-
多节早熟禾
形态特征:多年生,具短根状茎,雌雄异株。秆直立或基部斜升,较粗壮,高80-120厘米,径2-3毫米,具5-7节,中部以上有分枝,平滑无毛。叶鞘大多短于其节间,顶生者长6-9厘米,长不及其叶片之半,下部闭合直达其上部5/6;叶舌三角形,长3-4毫米,钝头;叶片扁平,长10-25厘米
-
大节竹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广西南部。广西东兴县内分布较为广泛,成片生长,为该地习见的散竹种。国外分布:越南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越南河内下居大黄毛山及其附近。形态特征竿高5米,直径4厘米,新竿绿色;节间被白粉,在节下方白粉较厚,无毛,竿中部节间长40-
-
多叶早熟禾
形态特征:多年生,具短根状茎。秆直立丛生,高约25厘米,具6-8节,上部1/3裸露,粗糙;叶鞘具脊,粗糙,带紫色,长于其节间,互相跨复,顶生者长约6厘米,与其叶片近等长;叶舌长1.5-2.5毫米;叶片质地较硬,对折或内卷,两面粗糙,长3-11厘米,宽1-1.5毫米,直伸。圆锥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