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割鸡芒
海南割鸡芒,莎草科割鸡芒属草本植物,高30—40厘米。生于林中稍干燥的地方。主要用于园林应用。
- 拉丁名
 - Hypolytrum hainanense
 - 别名
 - 蛤蟆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薄囊蕨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水龙骨目
 - 科
 - 莎草科
 - 种
 - 海南割鸡芒
 - 亚科
 - 薹草亚科
 - 族
 - 薹草族
 - 属
 - 割鸡芒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海南割鸡芒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形态:草本,高30—40厘米
茎叶:根状茎木质,须根粗而坚硬;茎侧生,三棱形,,茎部具少数无叶片的叶鞘;叶鞘披针形,紧密的螺旋状排列,深褐色,下部的呈鳞片状,宽卵形。叶基生成丛,线形,长约1米,宽l0一18毫米,向顶端渐狭,厚纸质,边缘和中脉具细锯齿,平展,基部对折;叶鞘长约14厘米,红棕色,开裂,边缘厚膜质
花:苞片叶状,2、3枚,长1.5—5厘米,最下l枚稍长于花序,具鞘;伞房状圆锥花序紧缩成头状,长1.3—2厘米,宽1.5—2.5厘米,具多数穗状花序;穗状花序长椭圆形,结果时呈球形,长5—6毫米,宽3—5毫米;小苞片长圆状倒卵形,长2.5—3毫米,顶端钝圆,革质,黄褐色,具深褐色的细点,背面稍具龙骨状凸起,边缘白色,膜质;小穗长约2毫米;先出叶狭椭圆形,长约2.5毫米’,褐色,膜质,近轴的一面合生;雄花具I枚雄蕊,花丝细长,花药狭长圆形,药隔不突出;花柱基膨大而宿存,柱头2枚
果:小坚果倒卵形或卵形,长约3毫米,褐色,具不规则隆起的皱纹
抽穗期:夏季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中稍干燥的地方。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岛。
- 
        
        
扭喙薹草
产地分布产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甘肃嵩草
产地分布分布于我国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丛生。秆粗壮,高30一90cm,直径3-4mm,三棱柱形。叶短于秆,宽6-8mm,基部对折。穗状花序卵状椭圆形至矩圆状圆柱形,长3.5-6.5cm,直径约1-1
 - 
        
        
宝华山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木质。秆丛生,高50-60厘米,较细,扁三棱形,平滑,基部具红棕色无叶片的鞘。叶短于秆,宽3-4毫米,平张,上端边缘粗糙,具鞘,基部的叶鞘常开裂,下面的叶鞘最长可达6厘米。苞片下面的叶状,上面的钻形,一般短于小穗,具苞鞘,鞘长1-3厘米。小穗3-4个,单生于
 - 
        
        
细秆藨草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国外分布:也分布于亚洲其它国家、欧洲、非洲、澳洲。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
 - 
        
        
大基荸荠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于黑龙江(牡丹江)。国外分布:分布于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
 - 
        
        
凹脉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具木质、细长的地下匍匐茎。秆高20-50厘米,三棱形,较细,下部平滑,上端稍粗糙,基部包以红棕色、无叶片的鞘,鞘的一侧撕裂成网状。叶稍长于秆或等长于秆,宽2-3毫米,质坚挺,中间具沟,边缘稍内卷,具中等长的鞘。苞片叶状,下面的等长于花序,具短鞘,向上渐短,近于无
 - 
        
        
梦佳薹草
产地分布产我国台湾.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展穗砖子苗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秆通常较粗壮。叶片较宽,通常宽达7.5毫米。小穗长5—7毫米,具2—4朵花。花果期6—12月。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200-3200米的山坡阳处、路旁草地、溪边以有松林下。分布范围产于
 - 
        
        
单鳞苞荸荠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于新疆。国外分布:分布于北欧和大西洋沿岸,苏联欧洲地区、高加索、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地区,印度、蒙古人民共和国。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
 - 
        
        
弯叶嵩草
产地分布藏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