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地被植物 > 长角凤仙花

长角凤仙花

编辑:福年黛发布时间:2021-02-23 09:31:27

长角凤仙花(学名:ImpatienslongicornutaY.L.Chen),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高可达60厘米,全株无毛。茎较粗壮,直立肉质,不分枝,叶互生,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圆齿状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总花梗单生于上部叶腋,花稀4朵,总状排列,苞片宽卵形,花黄色,旗瓣兜状,椭圆状圆形,唇瓣深囊状,花丝线形,蒴果棒状,10月开花。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湖南等地。生长山谷溪流边。该种极易成活,民间栽培非常普遍。该花花形花如其名。开花时间长,古代即已经

拉丁名
Impatiens longicornuta Y. L. Chen
别名
小旋花、亚氏旋花、彩木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无患子目
凤仙花科
长角凤仙花
亚科
杜鹃花亚科
番荔枝族
凤仙花属
类型
花卉类

与长角凤仙花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全株无毛。茎肉质,较粗壮,直立,不分枝,下部节明显膨大,有多数纤维状根。

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3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圆齿状齿,齿端具小尖,侧脉5-7对,弧状弯,上面深绿色,被疏短伏毛,下面灰绿色,无毛;叶柄长1-2厘米。

总花梗单生于上部叶腋,短于叶;花2-3,稀4,总状排列,大型,开展时径3.5-4厘米;花梗长1.5-2.5厘米,果期略伸长,基部有苞片;苞片宽卵形,长2-3毫米,具小尖,宿存;花黄色,侧生萼片2,斜卵形或近圆形,长宽3-3.5毫米,顶端具小尖,基部不等侧,具3-5脉;旗瓣兜状,椭圆状圆形,长22毫米,宽14-15毫米,背面中肋明显增厚,具鸡冠状突起,冠突先端有长达1厘米的长角;翼瓣具柄长2.8-3厘米,2裂,基部裂片宽卵形,先端尖,上部裂片斧形,背部有长圆形反折的小耳;唇瓣深囊状,长3.2-3.5厘米,口部斜上,宽20-22毫米,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急收缩成长10毫米内弯的距。花丝线形,长9毫米,上端扩大;花药卵圆形顶端尖。子房纺锤状,直立,长7毫米,喙尖。

蒴果棒状(未成熟),长18-20毫米,喙尖。花期10月。

生长环境

长角凤仙花生长于山谷溪流边。

分布范围

长角凤仙花产自于中国湖南(东安舜皇山)。

主要价值

凤仙花的生长适应性强,花期长久,从6月份一直可开花到深秋,可用作花坛布置,也可盆栽观赏。凤仙花的种子有活血通经透骨之功效。全草外敷可治跌打、痈疮及蛇咬伤等。

生长习性

《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栽培技术

播种一般在3月至4月进行,如果是在“国庆节”观花,则在6月至7月播种。

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

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小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

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凤仙花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病虫防治

斑点病

为害症状: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大小2~5mm。后病斑中央呈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略隆起,—亡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防治方法:⑴及时清除病落叶。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白粉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花。叶片染病菌丝体生在叶两面,形成白色放射状圆形毡状斑片,后来相互融合形成大片,病斑上布满白粉。秋末,病部产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子囊壳。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近年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受害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病原菌形态特征:子囊果聚生或散生,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壁细胞大,不规则形。附属丝丝状,比子囊果短的全褐色,比子囊果长的基部褐色,向上颜色渐浅,顶部五色,粗细不均,基部略粗,常与菌丝体交织在一起。

发病特点: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枯枝叶中越冬,翌年夏季产生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雨飞散传播,侵染叶片。发病后病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流行动态:气温适宜,空气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该病包头7-9月发生、河南5-6月及10-11月发生,浙江多发生在9-10月间。通风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⑴秋季搜集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⑵精心养护,凤仙花属长日照花卉,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增强抗病力。⑶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植物文化

凤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内阁学士汪灏等撰成的《广群芳谱》记述凤仙:“桠间开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虽不比梅、兰、竹、菊、牡丹和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花之人对凤仙花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墨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花》:“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凤仙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杨维桢、明代瞿佑、清代刘灏等均有以凤仙花为题的诗句。

清人赵学敏所著《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学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花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

相关植物
  • 藏南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无毛。茎纤细,不分枝或自基部有分枝。叶膜质,互生,具柄,卵状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5-3.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锐锯齿,基部边缘具缘毛而无腺体。总花梗纤细,单生于叶腋,长10-15毫米,具2或1花;花梗细,

  • 岔河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云南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被明显的毛。叶密集于茎上部,长3-6厘米,边缘具有芒尖的齿。花梗被腺体。花粉红色,侧生萼片褐色,边缘黄褐色;侧脉明显,乳白色。生长习惯生于海拔2600-2700米的悬崖崩

  • 白汉洛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具短支柱根。全株无毛。茎直立,高达100厘米,不分枝或分枝,下部多少肉质,具增厚的节。叶互生,下部的疏生,具长达5厘米的叶柄,最上部的叶多少密集,近无柄,近膜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5-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狭,或稀近

  • 展叶凤仙花

    形态特征高大草本,全株无毛,茎直立,有分枝,枝较粗,具叶。叶互生,具柄,叶片膜质,在枝上部的叶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4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楔状狭成长(3)5-6厘米的叶柄,边缘具圆齿状小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8-10对,弧状弯,在枝下部的叶倒卵

  • 英德凤仙花

    形态特征草本,高22-30厘米,茎直立,细,不分枝,具紫色条纹,无毛,下部长裸露,仅上部具叶。叶长3-5厘米,具柄,膜质,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状,具2腺体,侧脉6-7对,边缘具细锯齿或小圆齿,两面微糙,叶柄楔状,长1.5-2.5厘米。总花梗极短,单花;花梗长

  • 赞比亚凤仙花

    产地分布原产非洲,中国引种栽培。形态特征叶狭卵形或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上面被疏柔毛,下面特别是沿中脉和侧脉毛较密,侧脉8-14对,边缘具细锯齿或细锯齿状小齿,叶柄上部具许多长2-4毫米具柄腺体,花粉红色至深红色或朱红色。生长习

  • 中甸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肉质,粗壮,高35-70厘米,有明显棱条或近四棱形,不分枝,或上部分枝。下部及中部叶对生,具短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侧脉5-7对,无毛,叶柄长5-15毫米,基部有2

  • 总状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西藏国外分布:印度东北部、锡金、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形态特征此种的萼片小,镰刀状,1侧上部边缘具1腺体和顶端具短芒尖,容易识别。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全株无毛。叶膜质,具柄,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

  • 紫花黄金凤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的区别:花紫红色;花总梗长达17厘米;叶柄和叶脉更粗壮。生长环境生长于草坡。分布范围产自湖南(云山、武冈)、广西(那坡)和云南(屏边、元阳)。

  • 矮小无距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西藏、云南西北部形态特征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植株矮小,茎下部有对生的分枝;叶下部及中部对生,上部互生,卵形;总花梗常短于叶,具3-6花;苞片卵形,宿存;翼瓣基部裂片近圆形,上部裂片长圆状斧形。生长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