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草本植物 > 直角凤仙花

直角凤仙花

编辑:邱人婧发布时间:2021-02-21 10:14:57

直角凤仙花(学名:ImpatiensrectangulaHand.-Mazz.)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叶互生,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色,被褐色疏短毛,下面浅绿色。总花梗生于茎枝端叶腋,总状花序,多花;花梗丝状,旗瓣近四方状圆形,翼瓣无柄,唇瓣檐部舟状,花丝线形;花药圆形,蒴果纺锤形,种子褐色圆球形,多达10枚,9-10月开花。

拉丁名
Impatiens rectangula Hand.-Mazz.
别名
药虱药、一窝虎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无患子目
凤仙花科
直角凤仙花
亚科
芹亚科
阿米芹族·葛缕子亚族·阿米芹族九棱类与真型类
凤仙花属
类型
草本类

与直角凤仙花相似植物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无毛,具少数粗支柱根。茎直立,分枝,下部长裸露。

叶互生,上部的叶密集,近无柄,下部的叶具长达4.5厘米的叶柄;叶片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7厘米,宽2.5-5厘米,顶端近尾状渐尖,基部变狭,边缘具密圆齿状齿,齿间具刚毛,侧脉5-10对,具硬尖状具柄的腺体,上面深绿色,被褐色疏短毛,下面浅绿色。

总花梗生于茎枝端叶腋,长于叶或与叶等长,长7-15厘米,细,较硬。具多花(15-17);花总状排列;花梗丝状,长12-20毫米,果期伸长,基部具苞片;苞片披针形或刚毛状,长1-3毫米,宿存。花长1.5-2厘米硫磺色;侧生萼片2,斜卵形或近S状,长2-4毫米,顶端具绿色小尖。旗瓣近四方状圆形,长6毫米,微凹,中肋多少成直角;翼瓣无柄,长2-10毫米,2裂,基部裂片短,圆形,上部裂片长于基裂片的2倍,宽或窄斧形,顶端钝,背部具半圆形的小耳;唇瓣檐部舟状,先端边缘长8毫米,渐尖,管部渐狭成与管部成直角长3.5厘米的距,顶端头状,中部内弯或幼时拳卷。花丝线形;花药小,圆形。

蒴果纺锤形,长2.5-3厘米,顶端急尖。种子多数(达10枚),圆球形,直径3毫米,褐色。花期9-10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云南西北部(贡山、怒江独龙江分水岭、维西、兰坪、福贡)。生于竹丛边或溪边,海拔2700-30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贡山菖蒲桶。

生长习性

《广群芳谱》中亦云“人家多种之,极易生。二月下子,随时可再种。即冬月严寒,种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实很特别,成熟果实稍遇外力便弹裂开来。喷洒出去的种子,散落于周围,第二年就会长出一颗一颗的凤仙花,以此“扩充地盘”延续后代。

该种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强,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霜冻,喜阳光,生活力强,能自播繁殖。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但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纸土壤中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扦插

方法,即选用规格10×10的育苗穴盘,栽培基质可选用草炭灰:碎木屑:蛭石=4:3:3、装入育苗穴盘中。从母体采取插穗,要求插穗必须保留三个节。扦插时、将扦条轻轻插入基质中、注意尽量不要损失插穗。扦插要马上浇水,然后用1000倍的百菌清喷雾,每隔30分钟喷10分钟雾,以保证叶片湿润,但不积水下流。10至14天即可生根,生根成活率在98%以上。当长至10厘米时,留2-3个节将尖掐掉。这样每个节就能生出3-5个枝条,10周后即可形成冠幅直接30-50厘米的成品。

种子

凤仙花种子小,但寿命较长,在室内存放3年的种子,其发芽率仍可达79.9%以上。在清明前后播种。采用挖穴直播的,可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距15厘米、行距30厘米挖深1厘米左右的穴、浇水、待水渗下后每穴播种子3-4粒,覆土后稍加镇压即可。若进行育苗移植,则在先做好的畦内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上,覆土厚1厘米左右压实,保持土壤湿润,温度在25℃左右时5天即可出苗。每亩播种量0.5-1kg。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移栽前将定植地整平耙细,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挖穴,穴的深浅依苗的根系多少来定,将带土坨的小苗栽植于穴内,用手压紧后浇定根水,待水渗下后培土封穴。凤仙花耐移植,盛开时仍可移植。

如在中国“国庆节”时观花,则应于6月至7月播种。准备好播种用土,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薄土后,再喷水保湿,然后放在无直射阳光处,注意浇水,勿使土壤干燥,浇水时不要将种子冲出来。约过7天至10天,种子陆续发芽出苗,应避免烈日暴晒,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凤仙花过于拥挤时进行间苗,使其茁壮生长。当小苗长出3片至4片真叶时,分苗定植,分苗时应带宿土,栽后放在阴凉处进行缓苗。缓苗后放在良好、光照充足处养护,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如此经过50天至60天,国庆就会绽放出娇美的花朵。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前将地翻松,拣除石块等杂物,将地整平,施一些土杂肥后做畦

,北方做平畦,南方可做高畦。

田间管理:间苗与松土除草: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间苗,并结合松土除草,将根部培土,以防倒伏。苗高15厘米左右时,松土1次,保持土壤干松,促使植株扎根、茎秆粗壮。

追肥:当苗高40厘米左右时,可去掉植株下部的老叶,摘去顶尖,促其多发枝。此时可适当浇施稀粪水,肥不宜过浓,否则易引起根和茎的腐烂。开花前追施1次腐熟的厩肥,每株1kg左右,在植株旁开沟施入后覆土,施肥后浇水。

浇水: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花期不可缺水,遇干旱须及时浇水,但高温多雨季节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

病虫防治

斑点病

为害症状: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渐向四周扩展为圆形病斑,病菌如从叶尖或叶缘侵入,致叶尖枯死,叶缘焦灼。

防治方法:⑴及时清除病落叶。⑵必要时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霜霉病

为害症状:叶上病斑初为褪绿斑块,叶脉所限呈不规则形,叶背可见白色霉状物,较厚密,严重时覆满全叶,致叶片枯焦,影响观赏。

防治方法:⑴栽植时,应注意选择地块,合理密植,养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⑵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白粉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花。染病叶片上布满白粉。茎、花染病产生与叶片类似的症状。该病发生普遍,5-9月均可发生,严重的造成植株衰弱,叶片变黄提早枯死。

防治方法:⑴秋季枯枝落叶,集中烧毁。⑵精心养护,日照时间每天12小时以上,有利于形成花芽并增强抗病力。⑶发病初期喷洒5%多硫化钡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根结线虫病

为害症状:根结线虫病是南、北方普遍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根部。线虫侵入侧根或须根后,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瘿瘤,受害植株生长缓慢,茎细株矮,叶片渐变苍白色失绿,叶缘背卷,皱缩枯萎,花苞黄枯或不开放。

防治方法:⑴加强检疫,防止病苗的传人、传出,避免扩展、蔓延。⑵播种育苗或盆栽定植时,注意选用无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温季节翻晒2-3次,司消灭大量病原线虫。⑷用药剂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环状沟,每盆施人滴滴混剂5-10mL原液,马上覆土压平,熏蒸半个月后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异丙醚乳剂1000倍液,每盆施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铁灭克颗粒剂,每平方米埋药1-3g,或浇灌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浇灌150-250mL药液。

疫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茎部。初根茎处呈现油渍状暗绿色条状斑块,严重时茎、叶全部变黑,植株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⑴减少初侵染源。采用隔年土,并在炎夏进行多次耕翻土地,经充分日晒该菌生活力降低,阳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发,从而丧失侵染能力;秋季彻底清除病残体,可减少发病。⑵防止雨水溅射和传播,对减少地上部发病具重要作用。⑶发病初期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主要价值

该花为人们所喜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它有染指甲的功效。用凤仙花染指甲风俗由来已久。宋代周密所撰《葵辛杂识续集》中载有以凤仙花染指甲之法。将带色的凤仙花花瓣捣烂,加入适量食盐或明矾湿均,蘸取适量涂于指甲上,用布片或植物叶片包好,经一段时间后就染好了。染好的指甲,用凤仙花染指甲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数月。所以凤仙花又名指甲花。

该花的拉丁属名为Impatiens(意思是没有耐心的),英文名为Touch-me-not(别碰我)中医上,其种子入药,称“急性子”,结源于此。

植物文化

凤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内阁学士汪灏等撰成的《广群芳谱》记述凤仙:“桠间开花,头翅尾足俱翘

然如凤状,故又有金凤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虽不比梅、兰、竹、菊、牡丹和芍药,甚至曾被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贬为“菊婢”,但凤仙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风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总有爱花之人对凤仙花情有独钟,更有文人不吝笔墨吟咏凤仙。

唐代诗人李贺在《宫娃歌》中写道:“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又吴仁壁有咏《凤仙花》:“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杨万里的《凤仙花》:“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杨维桢、明代瞿佑、清代刘灏等均有以凤仙花为题的诗句。

清人赵学敏所著《凤仙谱》是一本园艺特色的著作。在赵学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罂粟、虞美人、鸡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质陋,然凤仙花无二者之病,故当为著专谱”可见其对凤仙的喜爱之情。

相关植物
  • 色果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云南形态特征一年生矮小草本,全株无毛。茎直立,有分枝,小枝常弯曲。叶互生,较小,下面变灰色,边缘有具芒尖的锯齿。总花梗具多数花,花黄色,极小,长5毫米,侧生萼片线形,蒴果长2.1毫米,黄色,明显具色。生长习惯

  • 盈江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或下部具短枝。叶互生,下部叶早落。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楔状狭成长1.5-3厘米的叶柄,边缘具浅圆齿,齿端具小尖,基部边缘具1-2对具柄腺体,侧脉6-7

  • 中州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茎绿色或下部变紫色,直立,有分枝,上部具疏腺点,下部节膨大。叶互生,具短柄,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8-15厘米,宽2.5-6.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状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具1-2对球形腺体,边缘具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7-1

  • 何氏凤仙

    基本信息中文名字:何氏凤仙拉丁学名:ImpatiensholstiiEngleretWarb.中文别名:玻璃翠(★注意:洋凤仙的拉丁语名字是ImpatienswalleranaHook.f.,请不要混淆!)形态特征

  • 苍山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矮小草本。茎肉质,高15-20厘米,变紫色,自基部多分枝,茎、枝及总花梗有暗紫色斑点,叶硬纸质,近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2厘米,宽0.5-0.8厘米,顶端稍尖或短渐尖,基部狭楔形,叶柄基部具2个无柄的腺体,边缘具圆齿状锯齿或细锯齿.下部有2-

  • 草莓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达30-70厘米。茎粗壮,四棱形或近圆柱形,肉质,不分枝,或有短枝,无毛,常紫色。叶具柄,下部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10(12)厘米,宽1.5-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齿端具小刚毛;侧脉7-9对

  • 总状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西藏国外分布:印度东北部、锡金、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形态特征此种的萼片小,镰刀状,1侧上部边缘具1腺体和顶端具短芒尖,容易识别。一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茎直立,有分枝,全株无毛。叶膜质,具柄,椭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

  • 短尖棒尾凤仙花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云南怒江与独龙江分水岭形态特征本变种以苞片及侧生萼片顶端短渐尖与原变种不同。生长习惯生于山谷阴湿处,海拔2400-2800米。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

  • 藏西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上部近四棱形,无毛或多少有细刺毛。叶互生或上部近轮生,卵状披针形,长(3)6-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尖,边缘具急尖的锯齿,上部叶无柄,下部的叶具柄,叶柄基部有2个具柄的球状腺体,侧脉5-7对,两面无毛。总花

  • 长梗凤仙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分枝。叶互生,有短柄,卵状披针形,长5-9厘米,宽2-3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楔状狭成短柄,边缘具圆齿状锯齿,齿端具小尖,侧脉5-7对;叶柄基部有2腺体。总花梗腋生和近顶生,细长,直立或弧状开展,明显长于叶,具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