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姆天胡荽
阿萨姆天胡荽,草本,高17—35厘米,匍匐茎细小,近无毛,节上生根。茎细弱,被褐色柔毛;叶肾形,花序梗细弱,长于叶柄,每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球形,花绿白色,花瓣卵形;果实心状圆形,两侧扁压,中棱及侧棱隆起,幼时表面草绿色,成熟后紫红色至紫黑色。产于云南(耿马),生长在河边湿地草丛中,海拔2300米。印度也有分布。
- 拉丁名
- Hydrocotylehookeri
- 别名
- 光瓣堇菜
- 门
- 被子植物
- 纲
- 双子叶植物
- 亚纲
- 原始花被
- 目
- 伞形
- 科
- 伞形
- 种
- 泽蕃椒
- 亚科
- 天胡荽
- 族
- 百合族
- 属
- 天胡荽
- 类型
- 花卉类
与阿萨姆天胡荽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茎
草本,高17-35厘米,匍匐茎细小,近无毛,节上生根。茎细弱,被褐色柔毛。
叶
叶肾形,长2-4厘米,宽4.5-7.5厘米,5浅裂至基部的1/3-1/2,中间裂片略呈三角形,基部阔1-1.8厘米,顶端钝或渐尖,两侧裂片几乎成水平开展,边缘有锯齿,齿端有短刺毛,基部弯缺处开展呈弧形,两面疏生柔毛;掌状叶脉5条,自基部伸达顶端;叶柄长3-18厘米,被紫褐色柔毛;托叶卵形,膜质,有紫红色斑纹。
花
伞形花序单生于枝条上部各节,与叶对生,花序梗细弱,长于叶柄;每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球形;花绿白色,花瓣卵形,中间有1条不明显的脉,花柱向外倾斜或反曲。
果
果实心状圆形,长1.6-2毫米,宽2-2.1毫米,两侧扁压,中棱及侧棱隆起,幼时表面草绿色,成熟后紫红色至紫黑色;果柄长约1毫米。
花果期
7-8月。
生长环境
阿萨姆天胡荽生长在河边湿地草丛中;海拔2300米。
分布范围
阿萨姆天胡荽分布于云南(耿马),印度也有分布。
-
卵叶变豆菜
-
白根独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圆锥形,径达0.8厘米,外皮灰棕色,有少数须根。茎单一,细长,中空,有浅沟纹,光滑无毛或有稀疏的短糙毛,节处常为紫色。叶二至三回三出式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15-30厘米,宽15-25厘米;茎上部叶简化为无叶或带有小
-
多毛西风芹
产地分布产云南省西北部(宾川,鹤庆)。生于海拔1700—4500米高山草坡。模式标本采自宾川石洞老黑山。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颈粗短或稍长;根圆锥形,较短,木质化,表皮茶褐色,表面常凹凸或绉缩不平。茎单一或数茎,基部径2—4毫
-
南湖当归
产地分布产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南湖大山。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较小,两面均密被糙硬毛。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中药材
-
渐尖叶独活
入药部位根。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痛,少阴伏风头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或泡酒。外
-
羊齿囊瓣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纺锤形,棕褐色。茎1-2,高25-40厘米,不分枝或茎中上部有1-2个分枝。基生叶有柄,叶柄长3-7厘米,叶片三出分裂,裂片扇形,中下部3深裂,边缘有缺刻状锯齿,或近于三出式的2回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茎生叶1-2回三出分裂,无柄或有短柄,裂片线形伸长
-
革叶茴芹
产地分布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生于海拔950—3200米的沟边或林下。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鹤庆。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长圆锥形,长达10厘米,不分叉或有1—2个侧根。茎通常单生,稀2—3,中、上部有少数分枝。基生叶和茎中、下部
-
垫状棱子芹
产地分布产西藏东部,青海西部果洛、治多等县。生长于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坡草地。模式标本采自西藏东部。形态特征多年生莲座状草本,高4—5厘米,直径10—15厘米。根粗壮,圆锥状,直伸。茎粗短,肉质,直径1—1.5厘米,基部被栗褐色残鞘。叶近肉质
-
北柴胡
产地分布产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各地。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生长于向阳山坡路边、岸旁或草丛中。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
-
芷叶棱子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根根粗壮,黑褐色,根颈部残留多数暗褐色叶鞘。茎茎直立,有条纹。叶基生叶有长柄,叶柄边缘有膜质翅,向基部扩展呈鞘状;叶片轮廓三角形或近五角形,长、宽各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