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梳
龙眼梳,多孔菌科,可入药。
- 拉丁名
- 真红菇、大红菇、红椎菌、大红菌、大朱菇
- 别名
- 红蘑、松树伞、松蘑、肉蘑
- 门
- 真菌门
- 纲
- 层菌纲
- 亚纲
- 同担子菌亚纲
- 目
- 伞菌目
- 科
- 多孔菌科
- 种
- 正红菇
- 亚科
- 繁缕亚科
- 族
- 菌类
- 属
- 红菇属
- 类型
- 菌类
与龙眼梳相似植物
中药名称
【药名】龙眼梳
【类别】理气止痛药;健胃药。
【拼音】lóngyǎnshū
【拉丁学名】FructificatioHexagoniaeApiariae
中药基源
【科属】多孔菌科
【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毛蜂窝菌的子实体。
【药用部位】子实体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阔叶树树干上。
【基源形态】
毛蜂窝菌
子实体韧革质至韧木栓质,侧生无柄。菌盖半圆形、扇形至肾形,(2.5-13)cm×(4-22)cm,厚4-7mm,盖面暗褐色,有不明显的同心环纹,初期有不明显的深色分枝的粗毛,渐脱落;盖缘锈褐色,薄而锐。管口面褐色,渐呈青灰色;管口大,角形、蜂窠状,近基部每1cm间3-4个,近边缘处每1m间5-6个,管内常呈灰白色。菌肉锈褐色、薄,1-2mm。子实层中有明显的锥形刺状体,突出于实层110-170μm,基部褐色,粗22-26μm,上端无色或近无色。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17-22)μm×(7-9)μm。
【采收加工储藏】春、夏、秋季采收,晒干。
中药基础
【性味】微苦;涩;微温。
【功效】理气止痛;健胃。
【主治】胃脘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性状鉴别】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平,肾形,长径4-22cm,短径2.5-13cm,厚4-15mm。表面暗褐色,粗糙或有分枝粗毛,有不明显的环纹及放射状皱纹,边缘薄,锈褐色。管口面棕褐色,管口大,多角形,蜂窝状,近基部处每1cm3-4个,边缘处每1cm5-6个,孔内灰白色。韧木栓质。气微,味淡。
-
猪苓
形态特征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
-
树舌灵芝
形态特征子实体大型或特大型。无柄或几乎无柄。菌盖半圆形,扁半球形或扁平,基部常下延,宽5-35×10-50cm,厚1-12cm,表面灰色,渐变褐色,有同心环纹棱,有时有瘤,皮壳胶角质,边缘较薄。菌肉浅栗色,有时近皮壳处后变暗褐色,菌孔圆形,每毫米4-5个。分布
-
赤芝
形态特征多孔菌科赤芝。灵芝的菌盖木栓质,半圆形或肾形,宽12~20cm,厚约2cm。皮壳坚硬,初黄色,渐变成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边缘薄,常稍内卷。菌盖下表面菌肉白色至浅棕色,由无数菌管构成。菌柄侧生,长达19cm,粗约4cm,红褐色,有漆样光泽。菌管内有多
-
裂蹄
入药部位子实体。性味味微苦,性平。归经归肝、脾经。功效化症散结,止血止带,健脾止泻。主治症瘕积聚,崩漏,带下,脾虚泄泻。相关配伍
-
茯苓
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性味味甘、淡,性平。归经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
紫灵芝
形态特征紫灵芝大型个体的菌盖为20×10厘米,厚约2厘米,一般个体为4×3厘米,厚0.5~1厘米,下面有无数小孔,管口呈白色或淡褐色,每毫米内有4~5个,菌柄侧生,极少偏生,长于菌盖直径,紫褐色至黑色,有漆样光泽,坚硬。生长环境生长于树林的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