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地被植物 > 锥头麻

锥头麻

编辑:潘燚发布时间:2021-02-24 10:54:00

锥头麻,稀有种。攀援状灌木,长10至15米。仅分布于云南省局部海拔500至75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林缘和常年流水的溪沟旁。为层间植物,攀援于藤灌丛或小树上。花期4至5月,果期5至6月结实虽多,但天然更新能力差。含有化学成分,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拉丁名
Poikilospermum suaveolens (Bl.) Merr.
别名
霸王鞭、霸王花、剑花、三角火旺、三棱柱、三棱箭[1]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荨麻目
荨麻科
小刀豆
亚科
蝶形花亚科
苎麻族
锥头麻属
类型
攀援灌木类

与锥头麻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小枝粗约1厘米,无毛或被短柔毛。叶革质,宽卵形、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0-35厘米,宽7-23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圆形或心形,两面无毛或近无毛,钟乳体短杆状或短梭形,上面密布,下面沿细脉纵行整齐排列,侧脉7-14对,斜展;叶柄长5-10厘米,近无毛;托叶新月形,长约3厘米,常宿存。花序雌雄异株,雄花序长4-6厘米,宽2-5厘米,2-3回二歧分枝,末级花枝多而短,集生于第二级分枝的顶端,故成二假伞形状的团伞花簇,团伞花序球形,径3-5毫米;花序梗上苞片成对生,大,船形,长5-10毫米,宿存;雌花序长4-8厘米,宽5-8厘米,常二叉分枝;花序梗上苞片比雄花序上的稍大;团伞花序球形,径7-10毫米,果时增大达4厘米。雄花无梗,长约2毫米;花被片4,顶端内弯;雄蕊4,花丝直立;退化雌蕊明显,长约1毫米。雌花具梗,长约3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上部成管状,覆瓦状排列,顶端内弯,长约5毫米,外面无毛;柱头舌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5-10毫米。瘦果长3-5毫米;花梗果时增长,为果的约3倍。花期4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锥头麻在中国的分布区属低山季节性雨林,为层间植物,宜高温多湿和溪沟常年流水的小气候环境。

锥头麻在中国是本种植物分布的北缘,多生于海拔500-750米低山沟谷季雨林林缘和常年流水的溪沟旁。

产地年平均温19——21℃;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其中80--90%多集中在雨季5——10月,但干季多雾,年平均雾日达120——150天,多集中在10-2月,可以补偿水分的不足;相对湿度82-86%。

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构成的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锥头麻在透光的林缘处生长特别旺盛,攀援于藤灌丛或小树上;在上层乔木浓密覆盖的林中,植株少见。

花期4-5月,散发密香气,果期5——6月。结实虽多,但天然繁殖能力较差,幼苗稀见。

分布范围

产云南南部。生于海拔500-600米山谷林中或林缘的潮湿地方。印度、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加里曼丹、爪哇、菲律宾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从锥头麻枝叶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

(1)、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

(2)、羽扇豆醇;

(3)、β-谷甾醇;

(4)、β-胡萝卜苷;

(5)、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

(6)、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

(7)、(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8-十八烷烯;

(8)、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Z)-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

(9)、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

(10)熊果酸。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

场地选择:低海拔地区栽培锥头麻,应主要解决夏季高温影响锥头麻生长的问题。因此,应利用树阴、楼房背后阴地和室内栽培锥头麻。种麻选择:种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锥头麻的成活率。

栽培时间:在锥头麻休眠期栽培可获得高产。冬季寒冷,栽培锥头麻容易冻坏,且防寒工作也很麻烦,宜在3月下旬解冻后栽培,称为春栽。栽后锥头麻虽不萌动,但蜜环菌却能生长。只有在锥头麻萌动前和蜜环菌建立关系,锥头麻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所以,栽培锥头麻宜早不宜迟。如在室内或有防寒条件的场地栽培锥头麻,也可在10月底收获锥头麻时边收边栽,称为冬栽。

栽培深度和用种量:在室内或有树木遮荫、土壤湿润的地方,锥头麻栽后覆土不超过10厘米;在温度较高、雨水又少的地方,栽后覆土可适当增加,一般不超过15厘米,每平方米用种约500克。

繁殖栽培

准备工作:每平方米需直径5-10厘米、长40厘米的阔叶树鲜段木20根(以柞木为好),在段木两侧每隔5厘米砍上鱼鳞口,用湿沙培好备用。干柞树叶或栗叶2千克,栽培前用水浸泡。1立方米河沙,1麻袋锯末(也可用山林中腐殖质土),可栽培5平方米。河沙和锯末(或腐殖质土)按体积2:1拌匀,含水量50%(用手握能成团)。

栽培时间及操作方法:4-5月份。经人工有性杂交所获得的锥头麻种子,细小如灰。播种时需用萌发菌进行培养,使其萌发,约经二月的培养萌发,肉眼能见到细小的原球茎时便可转移到蜜环菌材继续进行培养,这样培养的麻种即为原种。通过萌发菌经一段时间培养后转入用蜜环菌材培养其操作方法是:6-7月份先在地面铺5厘米厚纯沙(水泥地面铺10厘米),后铺2厘米厚树叶,然后取1份种子的1/2撒匀,接着每隔5厘

米摆1根段木,在每根段木的一侧摆菌枝3-4根,并用混合沙填实覆盖,再按上述方法种第二层,最后覆盖10厘米混合沙。此外,也可用菌材和段木间隔摆放栽培。

田间管理

防寒:冬栽锥头麻在田间越冬,为防止冻害,必须在11月份覆盖沙土或树叶30厘米以上,翌年开春后再除去覆盖物。

调节温度:为加快锥头麻长势,应及时覆盖地膜增温,5月中旬气温升高后又必须撤去地膜,待9月下旬再盖上地膜,以延长锥头麻生长期。夏季高温时,要覆草或搭棚遮荫,把地温控制在28℃以下。锥头麻生长期间不必拔草、追肥。

防旱排涝:春季干旱时要及时浇水、松土,使沙土的含水量在40%左右。

病虫害预防

锥头麻和其它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会遭到病虫害的危害。

主要是杂菌感染的危害,严重时会使锥头麻块茎腐烂。杂菌菌丝呈绿、黄、白等颜色。但一般不能生成根

状菌索,很容易识别。发现杂菌时必须清除。防治方法:选用蜜环菌菌索旺盛而无杂菌的菌材;培养菌材时应加大用种量,造成蜜环菌生长优势,以抑制杂菌;栽培锥头麻的沙土要干净,并在收获翻栽时更换1次;菌材使用2-3年后应全部更换;浇水要均匀,注意调节温度、湿度;栽种前用石灰或其它杀菌剂和杀虫剂对栽培场地进行处理。

蝼蛄,有杀虫双水剂250克,炒香的麦麸25千克加水7.5升拌和后,于傍晚撒于地表诱杀。

蛴螬,在栽种前,用呋喃丹1.5-2.5公斤点蔸。有条件时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物种分类

与“锥头麻”相关的种有:

毛叶锥头麻Poikilospermumlanceolatum(Trec.)Merr.

保护级别

保护价值

锥头麻为中国特产的稀有植物,茎皮纤维可作人造绵原料。其分布区较窄,数量有限。以前学者将其属放入桑科,但它的胚珠基生,雄蕊在芽时直立的特征更近于荨麻科,故归于荨麻科植物。它在植物分类上有一定的分类意义,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增级后改为二级)。

保护措施

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促进天然更新。与本种分布一致、生境类同的毛锥头麻P.1anceolatum(Trec.)Merr.也应同时进行保护。

物种现状

稀有种。在中国,仅云南南部保存较好的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或其林缘有分布,多年来因植被破坏严重,锥头麻植株日渐减少。

标准出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

相关植物
  • 福建红小麻

    形态特征叶近膜质,宽卵形至心形,长3.5-7.5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骤狭、截形或心形,边缘有细牙齿,上面贴生较密的小刺毛,下面脉上生较密的细刺毛,钟乳体很小,在下面沿着脉纵行整齐排列,杆状,长不及0.1毫米,基出脉3,其侧出的一对伸达中部齿尖,侧脉4-5对;叶柄

  • 陇南冷水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高约20厘米,无毛,多分枝。叶同对的不等大,卵形,长1.5-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小牙齿,有缘毛,上面有稀疏的白色透明硬毛,下面几乎无毛,钟乳体极纤细,条形,长约0.1毫米,不明显,基出脉3条,其侧生的二条伸达

  • 全缘赤车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渐升或直立,长15-40厘米,自基部分枝或不分枝,上部及叶柄有糙毛。叶互生,有柄;叶片薄纸质,斜椭圆形或斜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5-13(-15)厘米,宽3-6.8(-7.4)厘米,顶端渐尖或骤尖,基部在狭侧浅心形,在宽侧耳形,边缘全缘,上面散生

  • 石林冷水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小草本,无毛。茎肉质,纤细,高5-20厘米,粗1-2毫米,干时淡蓝绿色,下部多分枝。叶近膜质,在同对的不等大,以70-90角度展开,菱状椭圆形、菱状披针形或卵形,长1.5-6厘米,宽0.7-2.8厘米,先端长渐尖、尾状渐尖或锐尖,顶尖

  • 麻叶荨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横走的根状茎木质化。茎高50-150厘米,下部粗达1厘米,四棱形,常近于无刺毛,有时疏生、稀稍密生刺毛和具稍密的微柔毛,具少数分枝。叶片轮廓五角形,掌状3全裂、稀深裂,一回裂片再羽状深裂,自下而上变小,在其上部呈裂齿状,二回裂片常有数目不等的裂齿或浅锯齿,

  • 葡萄叶艾麻

    形态特征葡萄叶艾麻是艾麻属灌木或半灌木,高1-2米。茎干时带紫褐色,上部与小枝生刺毛,有时变无毛或近无毛,刺毛粗硬,长3-4毫米,具长的毛枕。叶宽卵形或近心形,长5-12厘米,宽4-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常截形,稀浅心形或骤狭,边缘具牙齿,上面暗绿色,带光泽,

  • 海南冷水花

    形态特征半灌木,无毛。茎高30-100厘米,干时淡绿色,密布短杆状钟乳体。叶在同对近等大,薄纸质,椭圆形或卵形,长5-14厘米,宽3.5-7.5厘米,基部宽楔形、圆形或微缺,先端急尖或渐尖,边缘自下部以上有浅锯齿,两面干后淡绿色,有时变绿褐色,钟乳体纺锤形,长0.4-0.5毫

  • 紫背冷水花

    形态特征草本,近无毛。茎肉质,高25-70厘米,粗3-5毫米,带紫红色,干时麦秆色,下部常有棱,不分枝。叶同对的稍不等大,膜质,宽椭圆形,稀宽卵形,偏斜,长5-12厘米,宽4-7厘米,下部的叶更小,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形,稀近截形,边缘在下部全缘,其上有10-15枚粗大的

  • 高原荨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丛生,具木质化的粗地下茎。茎高10-50厘米,下部圆柱状,上部稍四棱形,节间较密,干时麦秆色并常带紫色,具稍密的刺毛和稀疏的微柔毛,在下部分枝或不分枝。叶干时蓝绿色,卵形或心形,长1.5-7厘米,宽1-5厘米,先端短渐尖或锐尖,基部心形,边缘

  • 红雾水葛

    形态特征灌木,高0.5-3米;小枝有浅纵沟,密或疏被贴伏或开展的短糙毛,偶尔顶部有数节无叶,只生团伞花序。叶互生;叶片薄纸质或纸质,狭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卵形,稀长圆形或披针形,长2.6-11(-17)厘米,宽1.5-4(-9)厘米,顶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钝,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