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豆树
牧豆树,指的是任何一种带刺的树木或者灌木,牧豆树生长在美国的西南部直至阿根廷(Argentina)和智利(Chile)。生长在河边的牧豆树可长到60英尺高(18米)而在干燥地区的牧豆树则只能长到3英尺(90厘米)高,但它的根却有50英尺(15米)长。
- 拉丁名
- Prosopis juliflora (Swartz) DC
- 别名
- 大花五桠果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高山澳杨
- 亚科
- 含羞草亚科
- 族
- 金合欢族
- 属
- 牧豆树属
- 类型
- 常绿针叶乔木类
与牧豆树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乔木,高4-5米;嫩枝被微柔毛。托叶刺状,成对,长约1厘米。二回羽状复叶常簇生于短枝上或生于延长的枝条上;羽片1-3对,总叶轴长1-8厘米;羽片着生处有腺体;小叶10-20对,长圆形,长5-10(17)毫米,宽2-3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偏斜,两面均被短柔毛或仅具缘毛,余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4-8.5厘米,总花梗长6-12毫米;花黄绿色;花梗长1毫米;花萼杯状,长1毫米,具5齿,齿小;花瓣5,分离,长3-4毫米,顶端及边缘被毛;雄蕊10枚,分离,突露,长6-7毫米;花药顶端具脱落性腺体。荚果线形,长16-23厘米,宽10-12毫米,弯曲或劲直,淡黄色,无毛;果梗长5-7毫米;种子长圆形,10-18枚。果期6月。
牧豆树属于豆科,在美国有三个原生品种:蜂蜜牧豆树即牧腺(Prosopisglandulosa);豆类牧豆树即毛竹(P.pubescens);和天鹅绒牧豆树即白蜡(P.velutina)。
牧豆树,是豆科含羞草亚科牧豆树属的植物,牧豆树属约45种,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主产美洲,少数产亚洲及非洲。常见商品材树种为牧豆树。
牧豆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直径达1.2米;常作为观赏树种栽培,也可用作干旱地区造林和水土保持树种,生长速度中等。主要分布巴西、哥伦比亚、委内日拉、墨西哥等地。
牧豆树,是牧豆属植物的通称,具刺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南美洲至美国西南部,形成范围广阔的植物丛。共分两类:高树种类高约15公尺,另一种则低矮而广布,或称匍匐牧豆树。根可深达20公尺以吸收水分。羽状复叶,橄榄绿色或被白毛。花奶油色,密生成葇荑花序。荚果狭长,淡黄色。在美国温暖地区,牧豆树被视为杂树并被清除。牛只吃其荚果(果肉味甜),木材(以前用作铁路枕木)2013年只用于制作特殊的家具和小型饰品,以及具有香味的薪材。
牧豆树的花朵,叫花序,它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花序的形态有许多种,向日葵也是一种花序,牧豆树的这种花序称葇荑花序。牧豆树有多种组成一个牧豆树属归在豆科下。它们是一些带刺的灌木或小乔木,有的可长高达15米。牧豆树的生命力极强,它们的根可深达20米。因为牧豆树带甜味的果实可用来饲养牲畜,因此一些本不生长此物种的地方将它们引种,结果这些植物反而泛滥成灾。有些牧豆树的树干直径可达45厘米,可以当作木材,但经济价值并不大。牧豆树的花序长约8厘米,结出的荚果或长达15到20厘米。牧豆树主要生长在南北美洲部分地区,在那里许多地方都被当作一类杂树而给予清除。
分布范围
牧豆树生长于北美洲西部,长得快,抗干旱,被誉为预防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灵丹妙药。
国内分布:台湾,广东(广州),海南有栽培
国外分布:热带美洲
木材构造
宏观构造
木材散孔材。心材深褐色;与边材界限明显。边材通常窄;浅黄色。生长轮不明显或略明显。管孔肉眼下略见,放大镜下明显;散生;数少;略小;导管内常含树胶。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可见;环管状、翼状、聚翼状及轮界状。木射线放大镜下明显;略密;略宽。波痕及胞间道未见。
微观特征
导管横切面多为卵圆形,部分略具多角形轮廓;单管孔,径列复管孔及管孔团;散生;3-16个,平均7个/mm2;部分导管充满树胶,螺纹加厚未见。管间纹孔式互列,多角形。单穿孔。轴向薄壁组织丰富,翼状、聚翼状及轮界状;具纺锤薄壁细胞;分室细胞含晶细胞。木纤维壁厚或甚厚。木射线非叠生。单列射线少,高1-10细胞。多列射线宽2-6细胞,高6-39细胞。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
生长环境
生长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谷底,环境又干又热,是沙漠动植物的栖息之所。
主要价值
以前用作铁路枕木,2013年用来制造工艺雕像、把柄、木轮子零件、乐器以及具有香味的薪材。由于它的几乎黑颜色和卓越的坚硬,它可以用来替代乌木。
-
滇南羊蹄甲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茎和枝密布小而凸起的皮孔;嫩枝被毛;卷须扁平,叶纸质,阔卵形或卵形,长4.5-7厘米,宽3.5-6(-7)厘米,基部近截平或浅心形,先端2裂达叶长的1/3-1/2,罅口阔,裂片通常渐尖,上面无毛,嫩叶下面被亮褐色短柔毛,成长时下面被灰白色、伏贴的短柔毛,呈苍
-
白刺花
来源为豆科槐属植物白刺花Sophoradavidii(Franch.)的根、叶、花、果实及种子。分布区域产于华北、陕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长环境生于河谷沙丘和山坡
-
藤槐
形态特性藤槐又名:鲍氏槐、包令豆。攀援灌木。单叶,近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几无毛,叶脉两面明显隆起,侧脉5-6对,于叶缘前汇合,细脉明显;叶柄两端稍膨大,长1-3厘米;托叶小,卵状三角形,具脉纹。总状花序或排列
-
油麻藤
分布范围主产福建、云南、浙江。生活环境生于林边,常缠绕于树上。暖地树种,喜温暖、湿润环境。喜光、稍耐阴。性强健,抗性强,寿命长,耐干旱,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中。最多油麻古藤的地方--安徽岳西县天峡油麻藤贯穿于天
-
密叶决明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7米;小枝干后红褐色,无毛或稀被微柔毛。叶长12-20厘米;叶轴和叶柄被微柔毛,在最下一对小叶间有长卵形腺体1枚;小叶10-26对,长圆形,长1.2-3厘米,宽6-8毫米,顶端圆钝,有短尖头,基部略偏斜,两面均被微柔毛,下面灰白色,
-
南口锦鸡儿
形态特征灌木,高0.8-1.5米,多分枝;老枝褐黑色或绿褐色,光滑,一年生枝红褐色,嫩时有短柔毛。羽状复叶有5-9对小叶;托叶硬化成针刺,长5-16毫米;叶轴细瘦,长3-8厘米,被柔毛;小叶倒卵状长圆形,倒披针形或狭倒披针形,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长6-18毫米,宽4-6毫
-
褶皮黧豆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茎稍带木质,具纵沟槽,无毛或具疏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7-27厘米;托叶长2-2.5毫米,不久脱落;叶柄长7-11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6-13厘米,宽4-9.5厘米,先端渐尖,具短尖头,长4毫米,基部圆或稍楔形;侧生小叶
-
苦葛
形态特征缠绕草本,各部被疏或密的粗硬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早落;小托叶小,刚毛状;小叶卵形或斜卵形,长5-12厘米,宽3-8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急尖至截平,两面均被粗硬毛,稀可上面无毛;叶柄长4-12厘米。总状花序长20-40厘米,纤细,苞片和小苞片早
-
边向花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直伸,淡褐色。茎直立,常数个丛生,高20-60厘米,具条棱,近无毛。羽状复叶有5-9片小叶,长8-12厘米;叶柄长1-4厘米;托叶草质,离生,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1-2厘米,先端尖,具缘毛或近无毛;小叶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2.5-5厘米,宽1-1.
-
紫水晶山蚂蝗
形态特征叶为羽状三出复叶或退化为单小叶;具托叶和小托叶,托叶通常干膜质,有条纹,小托叶钻形或丝状;小叶全缘或浅波状。花通常较小;组成腋生或顶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小为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苞片宿存或早落,小苞片有或缺;花萼钟状,4-5裂,裂片较萼筒长或短,上部裂片全缘或先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