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相思
大叶相思(学名:AcaciaauriculiformisA.Cunn.exBenth.)是豆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枝条下垂,树皮平滑,灰白色;叶片镰状长圆形,两端渐狭,穗状花序,簇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橙黄色;花萼顶端浅齿裂;花瓣长圆形,荚果成熟时旋卷,果瓣木质,种子黑色,围以折叠的珠柄。
- 拉丁名
- Acacia auriculiformis A. Cunn. ex Benth.
- 别名
- 耳叶相思、耳果相思、耳荚相思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刺叶桂樱
- 亚科
- 李亚科
- 族
- 甘豆族
- 属
- 棋子豆属
- 类型
- 常绿阔叶乔木类
与大叶相思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具有浓密而扩展的树冠。原产地高可达30m,胸径可达60cm。
树皮平滑,灰白色。枝干无刺,小枝有棱、绿色且枝条下垂,小枝无毛,皮孔显著。
幼苗具二回羽状复叶,末回每个分枝叶柄上有小叶6~8对,幼苗第4片真叶才开始变态,即小叶退化,叶柄呈叶状,变态叶披针形、革质,长10~25cm,宽1.5~5cm,两端渐狭,顶端略钝,平行脉3~6条(其中3条特别明显)。大叶相思宽大的假叶互生,呈椭圆形,长约10厘米;虽然它们在外貌上和真正的叶子没甚么分别,亦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其实那只是叶柄,不是真正的叶子。真叶只在幼苗时期才出现。
花橙黄色,芳香,穗状花序,1至数枝簇生于叶腋或枝顶,橙黄色,细小,由五枚花瓣组成。穗状花序长5~6cm,径约2cm,萼5裂,长0.5-1mm。雄蕊多数,明显伸出于花冠之外,花柱约与雄蕊等长。
荚果初始平直,成熟时扭曲成圆环状,结种处略膨大。种子椭圆形,坚硬、黑色、有光泽,压扁,长约5mm,种脐大,几乎闭合,新鲜种子具有同种脐连接的黄色脐带圈,易于分离脱落,种后最少需要2个月贮存期来完成后熟生理过程。
生长环境
大叶相思喜光喜湿润,耐温怕霜冻,适生于季风气候,可在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发展。一般要求平均温度18℃以上,最低温度-1℃,最高温度40℃,最适温度20-35℃,持续低温会使大叶相思遭寒害。
其属于浅根性树种,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旱耐瘠。在沙质土、黏质土里均能生长。具有根瘤菌固氮,因此在含氮量较低(0.02%至0.03%)的土壤上也表现正常。土壤酸碱度一般为6-7。
大叶相思抗风能力较弱,常会风倒或风折。但其萌芽里很强,机械损伤后很容易恢复。
分布范围
原产澳大利亚北部及新西兰。中国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有引种。
主要价值
生态效益
一.保护表土,减少土壤侵蚀。大叶相思根系发达,侧根、须根多而庞大,结构紧实严密,呈网状分布。其根系分布有浅层和均匀的特征,主要分布于0-25cm的土层内,根据根系的网络、固结作用,改善土壤的结构。
二.蓄水。由于大叶相思生长迅速,且冠大荫浓,可使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提高土壤的蓄水功能。
三.保肥改土。由于大叶相思林地使土壤流失减轻,因而减少了土壤肥力的损失。同时,大叶相思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从而使土壤肥力得以改善。
四.大叶相思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干形通直,且能于贫瘠土地生长,可作防护、园林之用并可迅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当显著。
五.由于大叶相思可以在贫瘠、干燥、坚硬的土壤上正常生长,又能抵抗强风,是绝佳的防风及造林树木。
经济效益
本种生长迅速,耐旱适应力强,能于贫瘠土地上生长,可作防护、园林之用,同为蜜源树种。可供作原料,木材结构细致,强度较大,可供作农具、家具、建筑、薪碳及纸浆之用,是兼用材、薪材、纸材、饲料和改土于一身的树种。
大叶相思树冠茂密,可抑制树下的植物生长,故常被种植作隔火林。
大叶相思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密,强度大,耐腐性好,可制作农具和家具。
木材燃烧值为每公斤4800––4900kcal,且燃烧时烟少,无不良气味,是一种优良的薪炭材树种。
大叶相思木材纤维平均长度为0.845mm,宽度为0.018mm,可生产出强度较高的优质纸。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
种子繁殖:采种,一般5-6年生便可开花结实,早的甚至2-3年生就可开花结实,产种量丰富。每年8-9月份始花,花期可达两个多月。翌年3-4月果熟。成熟时种子呈黄褐色,即可采种育苗。
育苗:种子去荚后用温水(一份开水、一份凉水)浸种,待种子膨胀后取出晾干,即可在苗床上条播,行距7-8寸,但常采用尼龙袋育苗,苗高20–25cm时定植,以阴雨天定植为宜。播后适当撒上草木灰或火烧土,覆土以盖过种子为度,并宜盖草保湿。以后加强苗圃管理,一年生苗约70厘米,即可出圃。
无性繁殖
扦插繁殖:插条育苗一般在3月份扦插;在插穗生根以前应严格控制扦插基质和空气的温度、湿度,并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否则容易造成插穗的腐烂或萎蔫,以及病虫害的侵染。在插后20天以内,要及时补充营养元素,促进插穗的生长,缩短苗木出圃时间。
分根繁殖:分根繁殖方法较易成功。
栽培技术
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强。在山坡、沙滩、荒地以及丘陵红壤上均可生长。有"先锋树"之称。并有一定的耐荫性。
根瘤可固氮,形成根瘤之后便可不用再施氮肥。
易留种,用种量少,每植3-4年后大量开花结荚,每年3-5月荚果陆续成熟。
生长快,四季常青。定植初期生长快,一年可长1.5-2米。萌发力强,树冠大并且枝叶繁茂。
养分含量高,可做绿肥应用,肥效显著。
病虫防治
病害
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生长衰弱的植株,开始叶片出现灰褐色病斑并逐渐蔓延。每隔10-15天用1:150波尔多液喷一次,连续2-3次。
大叶相思苗期常有白粉病发生,多发生于苗木和幼树。可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每隔两周喷洒一次进行防治;也可用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虫害
幼树有白蚁危害,用适量的六六六粉撒在茎基部防治。夏季有时有金龟子啃食叶片,常用6%六六六粉加水喷雾于叶片上防治。
-
多裂黄檀
形态特征藤本或有时为直立灌木或小乔木状,高4-6(-10)米。羽状复叶长10-20厘米;叶轴、叶柄被短柔毛;小叶2-4对,硬纸质,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5-8厘米,宽(2-)2.5-5厘米,先端急尖,钝或凹入,有细小尖头,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无毛,细脉密集隆起。下
-
刺叶柄棘豆
产地分布分布我国河北、内蒙、陕西、甘肃、宁夏及新疆等省区。形态特征叶羽状对生,有4-6片小叶,条状,具刺。花序比叶短,有1-2朵小花,花冠深红堇色。生长习惯自生于山前坡地、沙区粘土以及砾质戈壁上。极耐干旱和严寒。
-
华山马鞍树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2米。小枝灰褐色,幼时有淡黄灰色柔毛,后脱落,变为紫褐色;芽卵形,先端急尖,被淡灰黄色柔毛,尤以先端较密。羽状复叶,长18-24(-27)厘米;叶轴无毛或微被毛;小叶4-5对,椭圆状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4.2(3.3-7.7)厘米,宽1.6-3.5(-4)
-
乌苏里锦鸡儿
形态特征树皮黑褐色,光滑;小枝有条棱,褐色,无毛。托叶三角形,先端硬化成针刺,叶轴长2-15毫米,常脱落,稀宿存;小叶4片,羽状,下部叶腋短枝上的有时假掌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0-17毫米,宽4-7毫米,先端圆形或稍凹,基部渐狭成楔形。花梗单生,稀2个并生,长12-
-
巨黧豆
形态特征大型攀援木质藤本。植株常无毛或多少被稀疏短毛;茎光滑或具细纵槽纹,老茎有皱纹。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2-27厘米;托叶脱落;叶柄长3.5-12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通常椭圆状卵形,有时椭圆形,菱形或卵形,长7-16厘米,宽4-8.5厘
-
秧青
形态特征乔木,高7-10米,具平展的分枝。羽状复叶长25-30厘米;叶轴长23-25厘米;托叶大,叶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6毫米,脱落;小叶6-10对,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5(-6)厘米,宽1.5-2.5(-3)厘米,先端钝、圆或凹入,基部圆形或楔
-
澎湖大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或匍匐草本。茎、小枝纤细,疏被紧贴的白色柔毛。叶具3小叶;托叶披针形,长1-1.5毫米,具纵脉纹,被短柔毛;叶柄长1-1.8厘米,被短柔毛;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长圆形、披针形至线形,长1-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具小尖头,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较短,长5
-
樟木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较粗或纤细,褐色。茎纤细,平卧,长40-50厘米,直径1-1.5毫米,下部近无毛,上部散生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5-21片小叶,长2-4厘米,叶柄长3-5毫米,连同叶轴上面被白色短毛;托叶离生,披针形,长2-3毫米,近无毛;小
-
香碗豆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200厘米,全株或多或少被毛。茎攀缘,多分枝,具翅。叶具1对小叶,托叶半箭形;叶轴具翅,叶轴末端具有分枝的卷须;小叶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2-6厘米,宽0.7-3厘米,全缘,具羽状脉或有时近平行脉。总状花序长于叶,具1-3(-4)朵花,长于叶;花下
-
二尖齿黄耆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15-20厘米。茎稍短缩,分枝,基部宿存簇生、坚硬、针刺状叶轴。偶数羽状复叶,具7-12对小叶,长3-6厘米;托叶膜质,基部与叶柄贴生,上部互相分离,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被白色长缘毛;小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1毫米,宽2-3毫米,先端尖,钝圆或微凹